编辑推荐
揭示宋诗范式在清代被重新认识、重建以及发生新变的过程。
内容简介
宋诗与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两种基本范式。但是,金元明诗坛的主流是尊唐,宋诗学则受到排挤。清康熙初年,人们开始探索、寻找新的诗学途径,宋诗之美被重新发现。雍、乾时期,产生了宗宋的诗学流派——浙派和秀水派。他们运用宋诗美学原则进行创作,其创作理念是重建宋诗范式。乾嘉时期,出现了肌理派和桐城派。他们都试图将诗歌与学术、古文相交融,导致了宋诗美学原则的清代化和新变。道咸同光年间,出现了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派,主张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而为一,形成了一种具有自我个性和时代特色的诗歌理念,完成了宋诗范式的新变。
作者简介
作者李剑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刊》主编、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2年评为教授,2014年评为二级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古代诗学。出版有学术专著《清代诗学主潮研究》《清代诗学话语》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论
第一节 宋诗范式
一 宋诗范式概念
二 宋诗范式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元明诗坛扬唐抑宋思潮的形成
第三节 清代诗坛的诗学宗尚
第四节 清代诗坛宗宋的原因
一 它与清代的学术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二 它是总结明诗经验教训的结果
三 清人宗宋之初往往还带有一定的民族意识
第五节 清代诗坛对宋诗的接受
一 重视人品与气节,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和不俗
二 较多表现人文内容、文人生活
三 突出主观感受的表达,客观描写相对削弱
四 重视读书与学殖,以学为诗,并标榜学人之诗
五 以意为主,以议论为诗
六 以文为诗
七 语言的困难见巧和生新艰涩
第一章 清初宗宋诗风的形成:宋诗范式的重新认识
第一节 概说
一 清初诗坛的基本情况
二 清初诗坛宗宋的特点
三 诗学理论
四 意义
第二节 钱谦益对宋诗的学习和提倡
一 钱谦益接受和提倡宋诗的时代背景
二 钱谦益对宋诗的学习、提倡及其影响
第三节 《宋诗钞》:清初宗宋诗学的形成标志
一 《宋诗钞》的编纂及其意义
二 《宋诗钞》的主要编纂者
第四节 清初宋诗热衷的重要诗人
一 宋琬:由七子派而陶冶唐宋
二 陈维崧:多学杜韩苏陆
三 万斯同:师法黄宗羲
四 查慎行:得宋诗之长而不染其弊
第二章 浙派和秀水派:重建宋诗范式的努力
第一节 概说
一 雍正至乾隆诗坛的基本情况
二 其时的诗学思想
第二节 浙派:师法江西派而显在野心态
一 厉鹗:“不谐于俗”
二 金农:“尽取高车彯缨辈所不至之境、不道之语”
三 全祖望:带有政治疏离意味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秀水派:趋近江西派而多馆阁之气
一 钱载:乾隆盛世的台阁诗人
二 金德瑛:“鸣国家之盛”
三 朱休度:盛世循吏与诗人
第三章 “义理、考据、辞章”:宋诗范式的新变(上)
第一节 概说
一 乾嘉诗坛的基本情况
二 诗学理论
第二节 桐城派:以文法济诗法
一 刘大櫆:以古文法入诗
二 姚鼐:“诗之与文,固是一理”
三 梅曾亮:“以文为诗古有之,拟经拟子斯尤奇”
第三节 肌理派:义理、考据与辞章相结合
第四章 “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宋诗范式的新变(下)
第一节 概说
一 概况
二 诗学理论
第二节 宋诗运动:追求“不俗”
一 何绍基:标举“不俗”
二 郑珍:“从来立言人,绝非随俗士”
三 莫友芝:“儒行绝特,破万卷、理万物”
四 曾国藩:读书积理
第三节 同光体:揭橥“学人之诗”
一 陈衍:学人之诗的理论代表
二 陈三立:避俗避熟,树义高古,字句精深
三 沈曾植:沈博奥邃,雅尚险奥
四 郑孝胥:幽人深致
结语
参考文献
清代诗坛对宋诗范式的重建与创新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剑波。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诗坛对宋诗范式的重建与创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