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针对20世纪50年代港台两地同时兴起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深入研究了两地之间的诗人交往的方式和经过,及其交往的时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从钩稽、整理相关史料出发,对两地诗人交往的过程及时代特殊性作相应研究。同时,学界对该论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现代诗坛,而忽略了传统诗人,本书则将对两地传统文人的往来也略作探究。
作者简介
作者刘奎,2009年、2011年先后获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1月至6月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东亚系访问学习,2016年、2017年赴台湾地区地区大学驻点研究;现为厦门大学台湾地区地区研究院文学所助理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抗战文学、两岸诗歌、冷战时期台港文学关系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诗评论》《台湾地区地区研究集刊》《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瞩目于台湾与香港文学的链接处
绪论
第一章 文人交游与现代思潮
第一节 诗人交谊与文坛互动:纪弦(路易士)与香港关系考论
一、“我一直到现在都对香港有好感”
二、香港文学中的路易士/纪弦
三、纪弦对香港文学在台湾传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吴兴华与20世纪50年代台港的现代诗
一、影子诗人梁文星
二、吴兴华的诗论与港台新批评
三、反浪漫、咏史与吴兴华的遗产
结语
第三节 交汇与重叠:《中国学生周报》上的“台湾文坛”
一、“穗华”版上的台湾成名作家
二、“诗之页”上的台湾现代诗坛
三、香港侨生与两地文坛
结论
附:《中国学生周报》台湾作家作品目录
第二章 台湾与香港现代主义诗歌比较
第一节 翻译的政治:台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译介及其差异
一、一个现代主义诗人在台、港的遭遇
二、两地现代主义的两个传统
三、翻译的政治
四、现代与现实
结语
附:现代诗刊译介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统计
第二节 都会风景与殖民经验:冷战初期香港现代诗的几个母题
一、都会风景
二、看风景的视角:电车VS巴士
三、人群
四、欲望
五、殖民创伤与破碎的主体
五、结语
第三节 冷战中的热战: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战争诗
一、冷战时期的热战
二、民众动员与战斗诗
三、暴力美学
四、战地的风景
五、战士的心理:仇恨及其他
六、前线与后方
七、超越内战/冷战之框
第三章 编辑、刊物与文化场域的互涉
第一节 作为编辑的纪弦(路易士)
一、美术、诗歌与编辑
二、以刊物为交流平台的诗歌圈
三、编辑理念与诗学观
第二节 《中国学生周报》与冷战时期港台的学生文学与教育
一、学生的报纸
二、《周报》与台湾的侨生教育
三、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四、“第三条道路”的理想与困境
第三节 上海、台北与香港:《新希望周刊》的三个阶段
一、非常时期的“新希望”
二、文化与政治
三、从内战到冷战:地点转换与风格变迁
结语
第四章 港台传统文人圈的聚散:以易君左为中心
第一节 兼容新旧:易君左的文人圈
一、传统文人圈
二、个人经历与社交网络
三、兼容新旧
第二节 想象河山:易君左与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纪游写作
一、记忆里的旧山河
二、在台湾发现风景
三、江南想象
四、风景的政治
第三节 移/遗民:易君左与港台诗人的唱和交游
一、迁徙与交游
二、“诗亡而求诸台”
三、香港期间的诗会
四、流民、难民或遗民
结论
第五章 走向文化共同体:交往的文化政治
第一节 “遗民”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以梁启超与台湾士大夫的诗词唱和为中心
一、遗民书写及其传统
二、遗民之“遗”
三、遗民的文化政治
余论、走向交互主体性
第二节 幻象中的探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港现代派诗人共同体
一、交流阵地的延续与更迭
二、《好望角》与《创世纪》
三、批评视域中的港台现代诗坛
四、现代主义的文化政治
第三节 缝合断裂:20世纪80年代台湾《联合文学》所揭载的“现代文学”
一、文学史的断层与补课
二、“现代文学”的新格局
三、去脉络化的“现代”
附:《联合文学》所载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目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是2018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奎。
得书感谢您对《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