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建

教育的重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探讨现代教育的价值,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内容简介

作者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应试竞争、家庭教育、生活教育、大学精神、高考制度改革、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变革的路径和动力等不同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的价值,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其清晰的思想、清新的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者简介

编者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后在黑龙江省德都县太平公社插队,获知青身份。1972年成为“工农兵学员”,197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留校任教至今。著有《通才教育论》、《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未来生存空间》、《最后的城墙》、《倾斜的金字塔》、《无梦时代》等,编有《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大学精神》。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重建和演化

辑一 EPISODE ONE

“中国式教学”靠什么战胜了英国

寻找马小平式的教师

一、认识马小平

二、教育改变的可能性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一、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二、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三、超越狭义的“成功”

四、从追求成功到追求幸福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

父亲的教育功能

家长要保持一颗强大的平常心

面向未来的教育

一、高考季节的反思

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三、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想

四、教育需要归真返璞,恢复常识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教育改革的动力

一、教育能改变吗

二、教育范式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三、自下而上的改革为什么是重要的

四、教育创新的动力和路径

辑二 EPISODE TWO

重新认识陶行知

一、中国教育的两个传统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三、重新认识陶行知和生活教育

四、前元庄经验和农村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的文化哲学

一、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

二、促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之路

一、教育的深远影响

二、从“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到“以人为本”

三、传统教育的复活强化

四、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五、对自身教育变革的态度

教育之道:让人成为人

一、为人本主义正名

二、什么是“以人为本”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公平:一个现实的理想

一、“教育产业化”“不公平的增长”

二、何为公平,如何实现公平

三、当前教育公平的一些新特点、新问题

四、教育公平的难点问题

五、不但要优先发展教育,而且要优先改革教育

现代大学的精神

一、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的历史

二、现代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的基本特点

三、推进制度建设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台湾教育的重建

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研究

一、我的教育研究经历

二、另一个活动领域:教育NGO

三、关于教育政策研究

四、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工作模式

教育的重建是2016年由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作者杨东平。

得书感谢您对《教育的重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教育哲学 电子书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导言主要致力于思考这些问题,从分析“哲学”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人手,说明哲学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继而重新阐释“哲学”的概念,消除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哲学的“恐惧”,最后阐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对于日常教育生活的不充分性,以便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存在做理性的
东亚公共性重建与社会发展:以中韩社会转型为中心 电子书
将东亚两大重要经济体的中国和韩国视为东亚社会发展研究重要对象,通过审视两者的发展困境及其经验,认为“公共性”与“社会发展”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为共生互促的关系。
分化的逻辑:职业期望、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 电子书
职业价值观视角解决农村青少年辍学潮,推动代际社会流动,助力社会发展和结构开放。
中国教育 电子书
站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初的教育回顾和展望。如今回头看,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教育学概论 电子书
全国百所高校规划教材、教师教育精品教材,师范生学习的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