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札记(外一种)(戴逸文集)

经史札记(外一种)(戴逸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戴逸先生的《经史札记》和《清史》。

内容简介

《经史札记》:系戴逸先生早年读书笔记,“文革”岁月中,在挨批斗、作检讨、从事劳动及蹲牛棚之余,戴逸先生潜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继而研读诸子、《资治通鉴》、《史记》等书,摘录菁华,批注心得,后学可借此一窥老一辈史学家治史之不易与方法。

《清史》:以简洁、通俗的文字,短小的篇幅,高屋建瓴,系统介绍了清代从满洲兴起到最终灭亡的近300年历史,反映了戴逸先生对清代历史贯通而又精微的深厚学识。

作者简介

作者戴逸,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8月至今,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戴逸教授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从事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四十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经史札记

小序

经学

《易经》

《书经》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

《孝经》

四书

经籍总义

小学类

史学

正史

编年史

纪事本末

别史

杂史

诏令奏议

传记

载记

地理

诸子读后

《老子》读后

《庄子》读后

《墨子间诂》读后

《荀子》读后

《韩非子》读后

《盐铁论》读后

王充

《资治通鉴》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汉元帝

汉成帝(在位26年,20岁即位,45岁死)

汉哀帝

汉平帝(9岁立)

王莽

《史记》

《盐铁论》

摘录

清史

满族的兴起,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

后金政权的建立

满族社会状况

皇太极改制称帝

明清战争与清军入关

南明及各地的抗清斗争

清初的统治政策及措施

康雍乾时期的经济、政治、民族及对外关系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治制度的设立与完善

统治阶级上层的斗争

边疆地区的治理

中国与俄国的关系

清朝的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

嘉道时期的农民起义

闭关政策与鸦片贸易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后果

太平天国起义,清统治格局的变化

太平天国起义

全国范围的反清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组合

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

清统治危机的加深

近代工业与新阶级的产生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

清朝的覆亡

清政府的“新政”

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

收回利权运动

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帝逊位

清朝的思想文化

清初的学术思想

清前期的文化政策

汉学的兴起

清前期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

近代知识分子的出现和新学的传播

清朝的历史地位

经史札记(外一种)(戴逸文集)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戴逸。

得书感谢您对《经史札记(外一种)(戴逸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建另一种叙事.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当代新史学领军人物杨念群教授重审中国史研究重要命题的总结性著作。
盛国荣教授纪念文集 电子书
本书为盛国荣教授逝世十五周年的纪念文集,分为师友回忆篇、佛心圣手篇、跨国传经篇、社会活动篇、薪火相传篇、唱酬交游篇六个部分。
轩辕文化研究论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轩辕故里研究、轩辕文化研究、轩辕文化开发研究、始祖文化与华夏文明研究、轩辕故里与地方文化研究五个专题。收录了《一个伟大的传说》《轩辕黄帝史略》《论轩辕故里在清水》等文章。
杰瑞德博士纪念文集 电子书
本文集为纪念英国伦敦犹太文化中心海外部主任、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杰瑞德博士,收录国内犹太-以色列研究领域学者回忆和追悼杰瑞德博士的文章、感言,以及以“中国的纳粹大屠杀研究”“犹太历史与文化”“以色列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这些作者是杰瑞的朋友、同事或学生,他们或与杰瑞合作开展学术工作,或受杰瑞的启发及其精神的鼓舞而从事相关研究,或在研究中得到过杰瑞的各种帮助,希望以此文集纪念杰瑞德博士
《白氏文集》日本传播史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