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100篇

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100篇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解读言恭达先生书法思想的敲门砖。

内容简介

著名文化学者、书法艺术家、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先生所著述的《抱云堂艺思录》,是其数十年尊重与继承传统文化的积累沉淀与深度思考、学古论今与深刻展望,具有很高的实践体悟与理论水平。

青年学者彭庆阳跟随言恭达先生学习三年有余,对《抱云堂艺思录》常翻、常读、常悟,陆陆续续写下了近200篇《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经新媒体发出后,反响良好,部分文章被网络媒体转载,并被《中国书画报》连续刊载。今挑选整理81篇主要关于书法本体语言、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文化的札记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彭庆阳,独立撰稿人,主要从事艺术评论及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出版《清刘熙<艺概书概>解析与图文互证》,另有百余篇艺术评论散见于国内各大专业报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彭庆阳

前言

第1篇 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

第2篇 书法当以“清、拙、厚、大”为尚

第3篇 书法艺术“清、简、凝、质”的审美基调

第4篇 书贵气盛,大则精深

第5篇 书须求典雅

第6篇 书画重境界

第7篇 书法以取形为下,取神为上

第8篇 书法要入“他神”,更要入“我神”

第9篇 书法创作要功力与情性并进

第10篇 书法要“融情入法”

第11篇 情为艺质,书以情论

第12篇 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第13篇 凡艺,气韵生动为首要

第14篇 自然风格是中国书画的最高格

第15篇 清雅为上,神逸难得

第16篇 书者应追求“无上清净”的境界

第17篇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

第18篇 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

第19篇 中国书画创作中的“意”“象”相生

第20篇 意随字出,书随意深

第21篇 写甲骨文重在由“通”到“化”

第22篇 写金文和甲骨要重“意”

第23篇 学书应从篆入

第24篇 篆书要圆、瘦、参差

第25篇 篆隶书重静态,律韵内含

第26篇 习篆首在劲力

第27篇 小篆在于整,大篆在于散

第28篇 篆书贵结构,布白应重“虚”

第29篇 汉简创作重在写意的抒情性

第30篇 以篆法入草、入隶

第31篇 学今草者必须学习章草

第32篇 笔有意,刀有锋

第33篇 篆刻艺术中“虚静”哲学思想的彰显

第34篇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

第35篇 书法之法重在笔墨

第36篇 “干墨者”浓墨厚泽、老辣劲健、膏润无穷

第37篇 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

第38篇 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

第39篇 渴墨应用离不开涩笔

第40篇 “墨分五色”的笔墨技巧

第41篇 林散之草书用墨的神奇互现

第42篇 笔法是书法中最本质的技法

第43篇 书法行笔要自然沉涩

第44篇 南北结合,碑帖相融

第45篇 出新意于法度

第46篇 艺术创变在于悟其理、尽其法、出其新

第47篇 艺术的含义在于创作个性化

第48篇 书法艺术的“变”与“通”

第49篇 书者不可重形式轻内涵

第50篇 学书贵在熟中求生

第51篇 书者的“工”与“不工”

第52篇 书者贵真而脱俗

第53篇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第54篇 书法创作应重视对本体的开掘

第55篇 诗书合一的生命感悟

第56篇 书法的文字内容决定作品的人文内涵

第57篇 书者要具备书外功夫

第58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第59篇 书法艺术阴阳辩证之统一

第60篇 学书要广其流而导其源

第61篇 学书应溯流而上,沿波探源

第62篇 学书不为古人奴

第63篇 书者,心之迹也

第64篇 书法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第65篇 为人生而艺术

第66篇 书法精英要有笔墨的追求和精神的传递

第67篇 书者要有主流文化的责任担当

第68篇 书者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第69篇 保持人生的三原色

第70篇 书者的四项“基本原则”

第71篇 书者要“致广大而尽精微”

第72篇 心存大志,不计小利

第73篇 凡艺“大器晚成”者居多

第74篇 没有选择便没有创造

第75篇 思考比练习功夫更重要

第76篇 从事书法艺术需要定力

第77篇 书法文化应追寻良知、忠诚与价值

第78篇 让书写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方式

第79篇 书法是很好的健身之法

第80篇 中国书法以中和之美为最高审美理想

第81篇 从当代哲学层面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第82篇 当代书法语境应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第83篇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84篇 中国书法的“艺术自觉”就是审美自觉

第85篇 将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

第86篇 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就是唤起民众的艺术感觉与文化思考

第87篇 书法教学要体现中华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与特质

第88篇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的文化创造

第89篇 书法批评应是书法创作与社会审美的引领

第90篇 书艺失落在于书道气格的衰弱

第91篇 书法的耐看与不耐看

第92篇 社会文化生态的失衡在于信仰危机

第93篇 文化是深刻的生活体现,也是深刻的社会责任

第94篇 艺术诚需语境,更需心境

第95篇 人品和书品

第96篇 君子忧道不忧贫

第97篇 通向智慧之路的三个阶段

第98篇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第99篇 走近书法,就是走进中国

第100篇 阳光下感恩时代,民生里关爱大众

后记

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100篇是2019年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庆阳。

得书感谢您对《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100篇》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卧云楼笔记 电子书
《卧云楼笔记(精)》记载当世文人活动相当丰富,闽地重要文人如陈宝琛、高雨农、郑孝胥、林纡、李宣龚、梁鸿志以及地方诗人文友交往等,书中均有记录,有些得自传闻,有些则为作者亲历。如关於高梦旦,苏逸云写道:“闽侯高梦旦先生,近届诞辰,胡适之寿以联云:走路吃肉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说官话,知难行亦难。
坐看云起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刊发在各类报刊上的散文59篇,共分为“飞花丝雨”“善爱悠悠”“虫吟田园”“行走红尘”和“万水千山”五辑。绝大部分篇目以旖旎秀美的舟曲山水为视野,有对自然风光的绚丽描绘,有对风土人情的简洁素描,有对亲情爱情的诗意书写,也有对历史山水的深情解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乡村的文化感悟与审美感觉。
且饮集:朱天曙谈艺 电子书
本书所收录的二十九篇随笔,是作者二十年来零散地发在各种报刊上的,长短不拘,散谈文人艺事。这些文章,大体分成三组,有的是作者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有的是课堂上的讲稿,有的是师友新著的读后感想,还有作者个人学习书画篆刻的心得和海外见闻。书里所讨论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作者各阶段的学习心得,是作者对艺术认识历程的记录。
哲学随感录 电子书
《俞吾金哲学随笔:哲学随感录》是一本时评集,收录了俞吾金教授近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时评文章。该书主要分为:理论新思、社会新语、教育新见、语言新趣和治学新得五个部分。该书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实际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因而极具新颖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