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哲学文库)

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哲学文库)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面探讨了模拟宗法制度在中国佛教中的宗派组织、寺院管理、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将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缘宗族”的命题。

作者尝试说明在剃度、受戒、传法过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产生出多种“法号”的现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义。

本书认为:以派辈谱系编制为典型特征的禅宗与“遍利三根”的净土宗之间的“禅净关系”,并非并列的两个教派团体的关系,而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互补关系,前者维护了中国佛教僧侣的正统性,后者则成为正统佛教与民间信仰之间交流的重要中介。

作者简介

作者张雪松,男,北京人,笔名雨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副教授。

代表性专著:《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佛教史”卷)。

译著:《天蓝色的彼岸》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言 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以中国佛教宗派特征为基础,加强对佛教同社会各阶层互动关系的研究

二、借助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和成果,将佛教纳入中国传统社会宗教系统整体格局中去考察

第一章 传统汉地佛教宗派组织性探析

第一节 引言:剃度家庭与传法家族

一、世俗眷属与僧伽眷属

二、中国佛教僧侣并非一盘散沙

第二节 传统佛教中祭祖仪式与功能

一、传统佛教中祭祖仪式的特点

二、传统佛教祭祖仪式的功能

第三节 僧人的名字派辈与谱系的编织

一、僧人的名、字、号

二、僧人的派辈诗

三、僧人的谱系

第四节 谱系的价值

一、宗法制度在传统佛教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近代僧制改革最终并未完全取代佛教宗族体制

三、对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组织制度的小结

第二章 法缘宗族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佛教宗族的类型

一、各房轮值的佛教宗族

二、以传法为核心的依附式佛教宗族

第二节 晚明以来中国佛教宗派谱序的跨国传播

一、引言

二、佛教谱序学

三、17世纪中国佛教跨地域网络

第三节 同日本佛教宗派相比,中国法缘宗族相对的开放性

一、以净土真宗为例说明晚清日本佛教在华传播的宗派制度性困难

二、游走于中日多个宗派的中国僧人

三、小结

第四节 对法缘宗族这个概念的总结

第三章 何为“净土宗”

第一节 想象的共同体

第二节 民间净土信仰的多重结构

第三节 “传总灯”:中国近代净土宗的宗派组织方式与特征

一、净土组织团体类型的多元化

二、净土宗信徒的宗派组织方式

第四节 余论:近代净土信仰对传统佛教革新的意义

一、教制方面

二、教理方面

结语 佛教的“家族企业”

后记

主要征引文献

一、原始资料

二、中文著作

三、英文论著

四、日文论著

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哲学文库)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雪松。

得书感谢您对《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哲学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篇共十四章,内容包括:黑格尔《法(权利)哲学》——对传统解读水平的反省、对新解读可能性的探索;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人的规定的双重路径;自然与契约的彼岸——黑格尔《抽象法》中的人格财产权;转让为什么是所有权的最终规定——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对占有和所有的区分;论不法对伦理的作用:主体与伦理实体的和解等。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苟小泉博士在博士后期间所完成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术成果,现在经过作者的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正式出版。
佛学思想与佛教文化研究(全2册) 电子书
当代中国佛教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宗教的幻象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认识·思维·真理:思维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对思维问题进行了哲学探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对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过程和矛盾、规律和限度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认识问题的探究,阐明了认识的机理,为思维哲学奠定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思维的本质和形态、方法和方式以及创新思维的探究,阐明了思维的机理,以此构建了思维哲学的主体部分;三是通过对真理的概念、检验和发展问题的探究,阐明了真理的机理,以此作为思维哲学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