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刘述先先生作品集。
内容简介
刘述先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新儒学思想自成体系,鸿博精深。刘先生注重发掘蕴涵于儒学中的超越精神,突出儒学的宗教性意蕴;面对日益分崩离析的现代哲学,他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一种分化之后的“全观”;通过对“理一分殊”的现代阐释,着力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一元与多元、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刘述先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刘述先文集》的出版,将极大地嘉惠学林,为学界或社会其他人士全面把握刘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便利。
作者简介
作者刘述先(1934—2016),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原籍江西吉安,生于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文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东海大学副教授、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讲座研究员、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访问讲座教授等。
出版中英文专著三十余种、编著及译著二十余种,发表中英文论文三百余篇。其著作将深奥学理与实存体验融为一体,既富有哲学思辨性,又充溢着人生智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语意学与文学欣赏(第一卷)
总序
语意学与真理
自序
关于语意学在哲学上的意义的一个探究
语意学与哲学
逻辑、语意学、科学方法论
论科学方法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在人间世界之定位
相对主义与相对论——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哲学上的相对主义理论效果之研究
逻辑实证论试评
卡西勒论科学
附录:逻辑的效用
文学欣赏的灵魂
台新版序
再版序
序言: 人性的光辉
堂吉 德的时代意义
古典希腊神话文学的起源与其意蕴
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精神与歌德的《浮士德》
左拉的作品及其自然主义
屠格涅夫《罗亭》与写实的真□
《复活》和托尔斯泰的艺术
纪德的《那喀索斯解说》和西洋哲学中的二分思想形态
莎翁的人生观
狄更斯作品的人性和人情味
哈代的定命主义哲学观和他的悲剧文学
屠格涅夫《父与子》的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观念
纪德的《窄门》和《田园交响乐》
施笃姆《茵梦湖》流露的人生意趣与生命情调
雷马克和战乱中的最后一点人性
《红楼梦》的境界与价值
高尔斯华绥《苹果树》的诱惑
劳伦斯作品放射的异端生命光辉
杰克·伦敦反文明的《荒野的呼唤》
苍凉凝重的北欧神话含藏的悲剧意境
附录: 索尔仁尼琴短篇小说与散文诗
自跋
马尔罗与中国
序
马尔罗这个人,他的作品与中国
文化哲学的试探
文化哲学的试探
重印自序
序言
第一章 斯宾格勒的文化哲学观
第二章 卡西勒的文化哲学观
第三章 未来文化哲学理论建构的方向
文化与哲学的探索
自序
第一部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
第二部 比较哲学信息的追寻
第三部 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探索
朱子理学与黄宗羲心学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增订三版序
增订版序
自序
第一部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部 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
第三部 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
附录
黄宗羲心学的定位
自序
绪言
第一章 黄宗□对于□山思想的继承
第二章 黄宗□对于阳明思想的简择
第三章 黄宗□对于朱子思想的批评
第四章 黄宗□心学的定位
第五章 黄宗□《明儒学案》义理的解析
第六章 黄宗□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生命情调的抉择
生命情调的抉择
重印自序
自序
中国哲学的未来
中国史学与哲学的研究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的现代意义
儒家宗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儒家生命情调的抉择
哲学与时代
理想与现实
海外中华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与再造
关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兼论有关留学生的诸问题
凯萨林论中国
李约瑟的《四海之内》
罗素《中国问题》再版读后
中国哲学与现代化
自序
从哲学的观点看中国的现代化
重建中国哲学在未来的方向
时代与哲学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
从哲学的观点漫谈有关现代心理学的一些问题
人生中的认同问题
高风亮节忆哲人
怀念徐高阮先生
新时代哲学的信念与方法
自序
第一章 20世纪科学哲学的评价
第二章 走向一般文化哲学的一条线索——宗教现象学问题的举证
第三章 建立意义哲学的新方法论基础
第四章 东西哲学的形而上学意境
第五章 文化历史与真理
第六章 东西差异心态的比较与评价
第七章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第八章 现代哲学的定位
中西哲学论文集(第五卷)
中西哲学论文集
自序
第一部 传统思想的开拓
第二部 西方思想的追寻
第三部 系统哲学的探索
附录
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
第一部 大陆的反思
第二部 海外的质疑
第三部 转化的方向
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自序
第一部 由世变看价值重构的方向
第二部 对于传统的创造性的再阐释
第三部 世界文化的观摩比较
附录
当代中国哲学论:人物篇
“新亚人文丛书”总序
自序
引言
胡适(1891—1962)
冯友兰(1 895—1 990)
熊十力(1885—1968)
牟宗三(1 909—1 995)
当代中国哲学论:问题篇
自序
引言
对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省
宗教传统与现代化
儒家心性论的反思
有关儒家思想的争议
儒学与未来世界
哲学思考漫步(第七卷)
哲学思考漫步
自3序
辑一 对于西方思潮的回应
辑二 对于中国传统与问题的反思
辑三 对于现代知识与社会问题的回应
辑四 《周易》的功能统一观
辑五 传统智慧的阐释
永恒与现在
自序
辑一 儒学与世界的未来
辑二 传统的再阐释
辑三 报纸短论
辑四 体会与访谈
辑五 香港的政治、教育与文化
新儒学的开展
王序
1949年以前的新儒学
港台的新儒学
全球伦理与文明对话
儒家思想意涵之现代阐释论集
自序
儒家传统义理之阐释
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
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
对话时代来临
宗教信仰与世界和平
世界伦理与文化差异
起草《世界伦理宣言》的波折——第二次世界伦理会议剪影
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
宗教情怀与世界伦理——以斯威德勒为例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以亚伯拉罕信仰为重点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以东方智慧传统为重点
世界伦理建构的探索
“理一分殊”的规约原则与道德伦理重建之方向
世界伦理与传媒操守
儒学的复兴
自序
学思历程、专访与演讲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轨迹与展望
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
文化与教育的关注
西方思想的吸纳
学术的分歧与论辩
儒学典范的重构与诠释
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
自序
论当代新儒家的转型与展望
作为世界哲学的儒学:对于波士顿儒家的回应
异与同:由一个比较观点论世界伦理之可行性
“理一分殊”与道德重建
全球(世界)伦理、宗教对话与道德教育
全球伦理与台湾本土化
从中心到边缘:当代新儒学的历史处境与文化理想
现代新儒学研究之省察
港、台新儒家与经典□释
有关宋明儒三系说问题的再反思——兼论张载在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从发展观点看《周易》时间哲学与历史哲学之形成
方东美传
方东美哲学与当代新儒家思想互动可能性之探究
哲学分析与□释:方法的反省
“理一分殊”与文化重建——刘述先教授访谈录
儒家哲学的典范重构与诠释
自序
当代新儒家义理的阐发与拓展
宋代理学的精神传统(以朱子为中心)与我的学术渊源
附录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第十卷)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
传统与现代的探索——迎刘述先教授来新亚书院讲学
引言
第一部分 先秦儒学
第二部分 宋(元)明儒学
第三部分 现代新儒学
附录 论“回环”的必要与重要性
后记
传统与现代的探索
再版序
自序
我的家庭背景
在台湾求学的生涯
东海教书六年的经验
南伊大留学与教学的经历
我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回顾与前瞻
散篇
先父刘静窗先生与熊十力先生在晚岁通信论学与交游的经过
宋明理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为中心
犹太教与新儒家
“理一分殊”与全球在地化
黄宗□心学的定位重探
基督宗教的人观与我观对华人的意义
张载在宋代理学的地位重探
对全球在地化问题的反思与响应
儒学要如何拓展以面对当前文明陷落的危机与困境
谈牟宗三先生的几个面相
附录一 刘述先先生中文论著编年
附录二 刘述先先生的学术贡献
编者后记
刘述先文集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述先。
得书感谢您对《刘述先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