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上下)(第2版)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上下)(第2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方剂学(第2版上下)》是由著名中医学家、方剂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李飞教授率领全国近十所中医院校的专家教授编写而成。本书于2002年5月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并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在方剂研究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本次再版,在一版的基础上补充了当代方剂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成果,对一版存在的一些讹误和脱漏,进行了修订。

全书分上篇总论,下篇各论和附篇三个部分。总论阐述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与变化,剂型与前服法等。各论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将方剂归纳为解表、泻下及和解等二十章,渐次展开论述,是全书的主要内容。附篇介绍方剂学的教学与科研方法,主要参考书目评价与方剂索引。该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总结方剂源流发展、主治功用,配伍意义、类方比较,方论评议,临床运用,疑难阐释、方剂临床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方剂实验研究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充分反映了前人与现代中医方剂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科研前沿和发展前景。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考订严谨,评议中允,实用性和指导性强,具有较高的研究深度和学术价值。

《方剂学(第2版上下)》可供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教学人员、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级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和中药新药研发者参考。

章节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九章 固涩剂

第十章 安神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附篇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上下)(第2版)是201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上下)(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药药学服务手册 电子书
全书拟设:文化理念与内涵特征、用药品种与质量保证、处方应付与科学调配、合理用药监督管理、服务拓展与用药关怀五篇,以规范、提升中药药学服务为主线,系统记述中药药学服务的内涵特征、药品供应、质量保证、科学调配、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服务拓展、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改变传统章节分述模式,创新使用版块结构方式。本书尽量做到中医药特色鲜明,科学实用,简洁明了,既适用于医院药房、药店人员凭借应用,又可供临床医生参
中药学笔记 电子书
本版仍旧沿承上版以歌诀、图表形式表述《中药学》的重点内容的形式,注重对中药药性特点的归纳提升,重点药物的比较,在上版基础上,除根据中药学教材变化进行同步更新外,更改部分歌诀,以二维码的形式加练习题,增加执业中药师考纲的解读以及每种药材的执业药师被考频次。本产品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概不退款,请您理解。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温病条辨 电子书
本书是中医临床人才必读丛书之一,为清代医家吴瑭所著。全书以三焦为纲,系统讨论了温病学的理论,并对各种常见温病提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上,该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在方药方面,该书中所创立的“安宫牛黄丸”等方,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作为中医的“四大典籍”之一,本书历来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的必读书籍。
中医名方验方丛书——脑病治疗名方验方 电子书
本书的结构,首先对脑病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概述;然后讲述该病的诊断要点、辨证要点;之后叙述治疗该病的名方验方,其中分古医籍方、国医大师方、当代名医方、验方、秘方、单方、食疗方、保健方等。全书要求通俗易懂,深出浅入,层次简明清晰,尽量少使用医学专业术语,重点介绍疗效可靠,使用方便,简单易行,适合家庭医疗、保健、养生的名方验方。所记载的名方验方,一般要求均要列出出处,以方便读者查阅。
中医名著临证解读丛书——《医贯》临证解读 电子书
中医名著临证解读丛书系医学博士、慈方中医馆创始人贾海忠教授根据平时授课录音整理而成。丛书共5本,包括《脾胃论》临证解读、《医林改错》临证解读、《医贯》临证解读、《伤寒论》临证解读、《金匮要略》临证解读。本书为《医贯》临证解读分册。《医贯》以保养“命门真火”贯串外理养生,治病及有关疾病的一切问题,对临床的指导价值很大。作者赵献可在当时条件下还活到91岁,可见他的学术思想在指导他的养生方面,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