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性建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的谱系性研究

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性建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的谱系性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启示现代社会,继承马克思主义,并影响现代文化研究理论构建。

内容简介

作为现当代最富盛名的文化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虽然国内外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异化进行彻底批判这一根本的立场上,法兰克福学派无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也正是因为这种继承性,推动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到文化批判这样一个领域。从现代哲学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转换契合了现代哲学向文化哲学转换的趋势,也因此使法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围绕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生产理论、文化工业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审美救赎以及启蒙的重建几个部分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建构,深入挖掘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性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还原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建构的逻辑就是在还原现代文化批判理论发展的脉络。这也是作者寄希望于一种创造性的文化阐释,通过法兰克福学派来把握现代文化发展脉络的原因。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 论题的意义

二 思想的线索及其阐释的视角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现代文化研究语境的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之于中国现代文化的意义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之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意义

第三节 批判与拯救的辩证法

第二章 文化生产理论与现代性批判的实践

第一节 语言真理历史

第二节 技术与文化生产

第三节 文化生产与现代性

小结 文化生产与现代性的反思

第三章 文化工业与启蒙辩证法

第一节 启蒙辩证法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文化工业批判的历史语境

第三节 同一性与文化工业

小结 同一性哲学与文化工业的再生产

第四章 大众文化祛魅与返魅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公共领域的构建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文化的光晕

小结 大众文化的开新和复古

第五章 现代文化的批判与救赎

第一节 批判与救赎的辩证法

第二节 审美乌托邦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救赎理论

小结 现代性反思中的救赎意象

第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与启蒙的反思

第一节 启蒙与形而上学反思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化纬度的重建

第三节 启蒙与苦难

小结 启蒙与现代性的出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性建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的谱系性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姚明今。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性建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理论的谱系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 电子书
本书放眼清代学术版图,在经学与地域学派的互动关联中,从细读《论语》诠释文本出发,注重地域学派形成发展及相互影响变异的比较观照,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度审视清代《论语》诠释的种种形态和复杂问题,清晰勾勒清代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常州学派、浙东学派、岭南学派、湖湘学派《论语》诠释的鲜明个性和治经风格。本书呈现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观点、新形态,对拓展经学研究领域有所裨益,为传统经学的现代
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师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师公是广西中部地区广泛存的重要仪式专家,他们既受道教传统影响,又具有师教仪式传统特色。本书主要关注桂中地区的上林县西燕四个师公班,在梳理上林地方历史与师公宗教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师公的师承谱系与所处的宗教市场环境,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以及仪式文本对于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所起的作用等,从而揭示了桂中壮族地区借助宗教文化融入中华大一统的历史路径。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一部从“史料批判”角度讨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论著。
论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型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论视野,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追问集体主义的“问题化历史”,具体阐述了集体主义的原始起源、逻辑形成、历史构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变和论域延展等问题,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传统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理论型构与内在关系,有力回应了集体主义的历史不在场观点,巧妙驳斥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讲个体利益的片面观点。
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制度理念的凸显、制度的内涵与构成、制度起源的实践基础、社会发展的制度维度、人的发展的制度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