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探讨“革命中国”历史塑造,《林海雪原》跨越艺术形式的悖论性实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社会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1949年之后,革命参与者或革命同情者如何展开对“革命中国”历史的塑造。考察对象既包括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也包括根据小说内容改编的,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的衍生文本:话剧、京剧、地方戏、电影、“革命样板戏”、电视剧、电影等。意在通过历史事实爬梳和文本分析,指出创造“无产阶级文艺”(“工农兵文艺”)是一种悖论性的悲剧实验。同时指出,这一“新文艺”事实上与过往的“封建文艺”、“资产阶级文艺”之间有着错综而难以割舍的复杂联系。这都是“革命中国”这一现代产物的“表征”。本书使用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尽量依靠一手资料来建立分析,得出结论。
作者简介
作者姚丹,女,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构造进程考察”等课程。著有《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一书,并在《现代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报纸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导言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真实契约”的订立
“虚构契约”的订立
不同“契约”内在的共性与差异
杨子荣的“历史真实性”
“小白鸽”的历史真实性
第二节 “农军”作者的文化准备与“新人”想象
《林海雪原》与《三国演义》小说结构的相似
“新人”想象与“现代”教育
第二章 编辑齐力型塑“民族风格”——新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农军”能否思考“人学”问题
小说手稿的发掘与定性
原稿中有关“人”的抽象词汇之被删
第二节 着力压抑欧化追求
“民族共同语”建构
“灵魂”等语汇问题
被动句、虚词等问题
单纯修辞角度做出的修改
第三节 “文字清洁工”和“思想把关”
龙世辉看重《林海雪原》的原因
龙世辉编辑文稿的大致情况
一个典型的龙世辉编辑的案例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期待
“新英雄”溯源
编辑与作者都未曾意识到的“个人英雄主义”
白茹的问题
第二节 批评的效果:编辑对权威批评的服从
第三节 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出版界的“跃进焦虑”
引导与构造“读者”
第四章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文人化”诠释——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话剧的总体设计
话剧的出炉
话剧基本设计
第二节 “民族化”的探索
“民族化”的现实基础
“民族化”的理论基础
“民族化”的剧情结构
第三节 “文人化”的无产阶级舞台形象
第五章 1950—1960年代初的改编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改编热
第二节 “侠”风还是“匪”气——电影《林海雪原》的改编
电影拍摄预想
电影的风格
电影审查情况
公映以后
第六章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第一节 江青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暧昧多样的样板戏接受史
不同的记忆
可能的歧义
第三节 样板戏的意识内涵
斗争哲学
性爱问题
第七章 历史与商业的“双刃剑”——电视剧《林海雪原》及其他
第一节 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电视剧基本情况
与时代错位的人物设计
第二节 纪实小说《英雄杨子荣》
结语:“仇必仇到底”?
附录一 小说《林海雪原》部分原稿及修改实录
附录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藏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三 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藏《林海雪原》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四 曲波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姚丹。
得书感谢您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