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探讨“革命中国”历史塑造,《林海雪原》跨越艺术形式的悖论性实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社会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1949年之后,革命参与者或革命同情者如何展开对“革命中国”历史的塑造。考察对象既包括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也包括根据小说内容改编的,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的衍生文本:话剧、京剧、地方戏、电影、“革命样板戏”、电视剧、电影等。意在通过历史事实爬梳和文本分析,指出创造“无产阶级文艺”(“工农兵文艺”)是一种悖论性的悲剧实验。同时指出,这一“新文艺”事实上与过往的“封建文艺”、“资产阶级文艺”之间有着错综而难以割舍的复杂联系。这都是“革命中国”这一现代产物的“表征”。本书使用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尽量依靠一手资料来建立分析,得出结论。

作者简介

作者姚丹,女,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构造进程考察”等课程。著有《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一书,并在《现代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报纸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导言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真实契约”的订立

“虚构契约”的订立

不同“契约”内在的共性与差异

杨子荣的“历史真实性”

“小白鸽”的历史真实性

第二节 “农军”作者的文化准备与“新人”想象

《林海雪原》与《三国演义》小说结构的相似

“新人”想象与“现代”教育

第二章 编辑齐力型塑“民族风格”——新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农军”能否思考“人学”问题

小说手稿的发掘与定性

原稿中有关“人”的抽象词汇之被删

第二节 着力压抑欧化追求

“民族共同语”建构

“灵魂”等语汇问题

被动句、虚词等问题

单纯修辞角度做出的修改

第三节 “文字清洁工”和“思想把关”

龙世辉看重《林海雪原》的原因

龙世辉编辑文稿的大致情况

一个典型的龙世辉编辑的案例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期待

“新英雄”溯源

编辑与作者都未曾意识到的“个人英雄主义”

白茹的问题

第二节 批评的效果:编辑对权威批评的服从

第三节 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出版界的“跃进焦虑”

引导与构造“读者”

第四章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文人化”诠释——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话剧的总体设计

话剧的出炉

话剧基本设计

第二节 “民族化”的探索

“民族化”的现实基础

“民族化”的理论基础

“民族化”的剧情结构

第三节 “文人化”的无产阶级舞台形象

第五章 1950—1960年代初的改编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改编热

第二节 “侠”风还是“匪”气——电影《林海雪原》的改编

电影拍摄预想

电影的风格

电影审查情况

公映以后

第六章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第一节 江青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暧昧多样的样板戏接受史

不同的记忆

可能的歧义

第三节 样板戏的意识内涵

斗争哲学

性爱问题

第七章 历史与商业的“双刃剑”——电视剧《林海雪原》及其他

第一节 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电视剧基本情况

与时代错位的人物设计

第二节 纪实小说《英雄杨子荣》

结语:“仇必仇到底”?

附录一 小说《林海雪原》部分原稿及修改实录

附录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藏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三 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藏《林海雪原》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四 曲波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姚丹。

得书感谢您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帝国的崩塌: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经纬度丛书) 电子书
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比大清帝国的后十八年更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看晚清高层如何误判世界局势,造成政权崩溃。
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徐新教授从教40年纪念文集 电子书
本书共收录国内外知名犹太学专家围绕以“犹太人流散”为主题撰写的论文27篇。流散是犹太文明的核心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犹太人的大部分就已经居住在巴勒斯坦之外,这无论在语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方面都对犹太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犹太流散的历程、表现和经验,对于深入认识犹太文明不可或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的流散社团(如海外华人社团)也日益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本书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 电子书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本期是第一辑。
《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说 电子书
带你感受《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名著的超凡魅力。
动荡年代:辛亥革命前后的香山与澳门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资料书,编者采取专题整理方法,围绕辛亥革命和社会改革这个主题,将《香山旬报》资料梳理成十五个专题,其下又分若干细目。编者除了在每题稍加按语说明外,一律述而不论,让资料说话,交代事件始末。这样有利于读者阅读资料后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