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为你呈现三种不同的文学史观,和三种不同的对当代文学的评价!

内容简介

从1949年至今,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2009年,《文艺争鸣》杂志为“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特设了一个专栏,请程光炜、陈晓明、孟繁华三位学者分别写了三篇长文。这三位学者不是每人负责某一特定时间段来写作,而是三个人分别都写整个六十年,但是用的是各自不同的视角、方法,因此呈现出的是三种不同的文学史观,和三种不同的对当代文学的评价。这三篇文章看出之后,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本书把三篇文章集于一本书,放在“名师大讲堂系列”。

作者简介

作者程光炜,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文学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艾青传》(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2000,迄今已重印八版。该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雨中听枫》(2000)、《踩空的踏板》(2001)、《程光炜诗歌时评》(2002)、《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文化的转轨》(200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4,与孟繁华合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2005)、《京北十年》(2006)、《文字中的历史》(2007)、《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2009)、《当代文学的历史化》(2011)等,并主编有大型丛书数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

引言

上编 红色年代:社会主义的文学实践

一 文化领导权的确立

二 海峡两岸的“文学战线”

三 初期社会主义文学的实践与“试错”

四 从“乡土文学”到“农村题材”

五 “红色经典”的确立

六 “青春写作”与《青春之歌》

七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八 戏剧的“现代化”

九 “一阵风雷惊世界”:“文革”时期的文学

中编 激情岁月:新时期文学的变革

一 1978年与新时期文学

二 人道主义的话语实践

三 现代主义与东方化

四 “归来者”的文学

五 潮流之外

六 先锋文学及其终结

七 分化的文学

下编 千座高原:新世纪文学的狂欢

一 世纪之交的文学景观

二 女性文学的崛起

三 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

四 乡村中国的多重历史

五 被复兴的“传统”

六 中篇小说

七 网络文学与80后、90后文学

八 文学与公共事务

当代文学六十年

绪论

上编 当代文学“前三十年”

第一章 文学与历史的概述

第二章 进入前沿的“解放区作家”

一 赵树理的小说

二 柳青的《创业史》

三 郭小川、贺敬之、何其芳等作家

第三章 衰落或转型的“国统区作家”

一 郭沫若、茅盾的生活和写作

二 巴金、老舍、曹禺的生活和写作

三 沈从文的命运

四 臧克家的成功“转型”

第四章 “红色经典”的缔造

一 梁斌与《红旗谱》

二 罗广斌、杨益言与《红岩》

三 杨沫与《青春之歌》

第五章 崛起的工农兵作者

一 李准和《李双双小传》

二 浩然和《艳阳天》

三 蒋子龙和《机电局长的一天》

第六章 “百花时代”青年作家

一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二 宗璞和《红豆》

第七章 孙犁等其他作家

一 孙犁的小说

二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第八章 “文革”文学的展开方式

下编 当代文学“后三十年”

第九章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一 从“十七年文学”到“新时期文学”

二 “中国作协”和“社科院文学所”

三 “文学运动”的式微

四 外国文学翻译与先锋文学思潮

第十章 90年代文学和新世纪文学

一 “《废都》批判”与90年代文学

二 “人文精神”讨论

第十一章 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学

一 “伤痕文学”一代

二 “争鸣作品”及其作家

第十二章 “1985”后文学的多种实验

一 “寻根小说”一代

二 “先锋文学”一代

三 “新写实小说”一代

第十三章 90年代和新世纪文学

第十四章 “后三十年”的重要作家

一 贾平凹的小说

二 王安忆的小说

三 莫言的小说

四 余华的小说

五 路遥小说的“边缘化”

壮怀激烈: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

引言

上篇 开创与清除:“新中国”文学的披荆之路

一 革命文学方向的确立与主体建构

二 开创与清除:文学的建制化与文化领导权

三 革命与快感: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四 宏大的建构:革命历史叙事的展开

五 边缘处的遗漏:历史之外的个人情感

六 历史中的个体: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传奇化

七 超我与小我:共和国的抒情主人公

八 历史化的极限:“文革”时期的文学

中篇 恢复与变革:新时期的文学

一 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二 朦胧诗:从地下到新的时代的号角

三 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四 假想的超越:现代派与寻根派

下篇 转型与多元:后新时期之后的文学流向

一 形式的突破:先锋派小说及其后现代性

二 中心的解体:从新写实到晚生代

三 语词的乌托邦:90年代的诗歌

四 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

五 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六 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晓明。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第4辑 电子书
《中国当代文学选本》是中国言实出版社为“中同政府出版品同际营销平台”量身定做的文学板块,其目的是及时地向海外读者推荐和介绍中国当代最新文学创作成果,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人选本书的文学作品,均为2020年新近在国内报刊公开发表过,并且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第三辑)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包括韩东的《兔死狐悲》、大解的《他人史》、徐怀中的《万里长城万里长》、李浩的《四个飞翔的故事》、袁炳发的《励志课》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电子书
本书以著名作家和作品为纲介绍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分为五个编章,包括:第一个十年文学(1917-1927),第二个十年文学(1927-1937),第三个十年文学(1937-1949),工农兵文学和新启蒙文学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