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云计算技术创新重塑产业格局,提出通信即服务和网络即服务,构建QoS保障系统框架。
内容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不断迈向新高度,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变革性技术创新正不断打破既有技术锁定和传统垄断体系,推动着产业链和产业力量的分化重组,催生着新兴产业体系,为重塑产业格局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新兴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在云计算中,一切皆服务,其主要包括的服务类型有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使云服务呈爆炸式增长。作为云服务的载体,通信信息网络的革新给云服务的交付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技术的角度讲,当用户向云服务提供商请求服务时,云服务提供商向该用户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应该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如存储服务、计算服务等)和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通信服务共同构建的一体化服务,也就是说,云计算服务环境是一个云服务与网络服务一体化的环境。本书基于一体化环境下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技术特征,提出“通信即服务(Communications as a Service,CaaS)”和“网络即服务(Network as a Service,NaaS)”两个概念,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云服务与网络服务一体化环境下的QoS保障系统框架。该框架以云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的三者融合为基础,探索云服务与网络服务(CaaS与NaaS)一体化环境下的服务交付通用模型,明确一体化环境下服务区分与调度机理,提出一体化环境下的服务组合方法,建立一体化环境下的QoS测评体系,为用户获得满意的一体化组合服务,保障端到端QoS,为全面实现一体化环境QoS保障提供重要依据。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内容简介
版权页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前 言
目录
第1章 云服务与网络服务的一体化融合
1.1 云计算概述
1.1.1 什么是云计算
1.1.2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1.3 云计算系统架构
1.1.4 移动云计算与移动边缘计算
1.2 云服务与网络服务的关系
1.2.1 网络服务在云计算中的角色
1.2.2 云计算服务质量与网络服务质量的关系
1.3 云服务与网络服务的一体化融合
1.3.1 云服务与网络服务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1.3.2 面向服务的网络虚拟化
1.3.3 面向服务架构的Web实现
1.3.4 网络即服务
1.3.5 “网络—云”一体化服务的特点
1.4 本书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网络—云”一体化服务环境下的服务质量保障
2.1 接纳控制
2.1.1 接纳控制与服务质量保障
2.1.2 接纳控制模型
2.1.3 接纳控制实现
2.2 服务组合
2.2.1 服务组合模型
2.2.2 服务组合方法
2.2.3 基于QoS关联的服务组合
2.3 性能分析
2.3.1 关键参数和方法
2.3.2 多路径传输网络性能分析
2.4 服务提供商的竞争与博弈关系
2.4.1 博弈关系与模型
2.4.2 博弈均衡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的服务接纳控制技术
3.1 网络接纳控制技术
3.1.1 问题描述
3.1.2 什么是接纳控制技术
3.1.3 设计接纳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
3.2 接纳控制技术分类
3.2.1 接纳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3.2.2 应用在不同网络和系统中的接纳控制技术
3.3 云计算中的接纳控制技术
3.3.1 网络演算理论
3.3.2 云计算下接纳控制技术的实现目标
3.3.3 云计算下接纳控制技术需考虑的因素
3.3.4 云计算下接纳控制技术的QoS保障问题
3.3.5 云计算中IaaS层的QoS保障机制
3.3.6 云计算中PaaS/SaaS层的QoS保障机制
3.4 云计算环境下的接纳控制模型
3.4.1 网络与流
3.4.2 网络流特征和行为模式
3.4.3 聚合流
3.4.4 基于聚合流的接纳控制模型
3.5 聚合流的特征描述模型
3.5.1 聚合流的有效带宽模型
3.5.2 聚合流的等效容量模型
3.6 有效带宽与等效容量的关系模型
3.6.1 有效带宽与等效容量的关系
3.6.2 聚合流的有效带宽与等效容量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的服务接纳控制方法
4.1 基于聚合流的有效带宽接纳控制算法
4.1.1 接纳控制策略
4.1.2 算法描述
4.1.3 接受域
4.2 算法性能分析
4.2.1 聚合流的特征分析
4.2.2 有效带宽与等效容量的关系分析
4.3 接纳性能分析
4.3.1 基于聚合流的接纳控制算法的接纳性能
4.3.2 接纳控制算法的接纳能力比较
4.4 基于接纳控制的资源分配算法
4.4.1 带宽资源的分配
4.4.2 缓冲区大小分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基于QoS感知的服务组合
5.1 QoS感知服务组合概述
5.1.1 QoS感知服务组合定义
5.1.2 QoS感知服务组合算法分类
5.1.3 一体化环境下QoS感知的服务组合
5.2 服务组合结构转换与参数约简
5.2.1 顺序结构
5.2.2 并行结构
5.2.3 分裂结构
5.2.4 选择结构
5.2.5 循环结构
5.3 一体化环境下QoS感知的服务组合算法
5.3.1 算法设计
5.3.2 算法描述
5.3.3 算法分析
5.4 一体化环境下QoS感知的服务组合算法测试
5.4.1 算法测试环境
5.4.2 测评指标设计
5.4.3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基于QoS关联的服务组合
6.1 基于QoS关联的服务组合
6.1.1 QoS关联性的定义
6.1.2 关联性准则
6.1.3 关联性比例
6.2 QoS关联的服务组合算法
6.2.1 Skyline相关概念
6.2.2 全遍历算法
6.2.3 双渐进算法
6.2.4 自下而上算法
6.3 支持QoS关联的组合服务Skyline计算
6.4 QoS关联的服务组合近似算法
6.4.1 算法思路
6.4.2 算法描述
6.4.3 算法分析
6.5 算法测试
6.5.1 算法测试环境
6.5.2 测评指标
6.5.3 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的性能评测方法
7.1 性能分析概述
7.2 云计算与网络性能分析
7.2.1 云计算模式下的网络
7.2.2 云服务质量与网络服务质量
7.3 一体化环境下系统性能评测
7.3.1 一体化服务交付系统
7.3.2 一体化性能评测理论
7.4 性能评测结果
7.4.1 服务能力描述
7.4.2 负载描述
7.4.3 性能上界
7.5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1 参数设置
7.5.2 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多路径网络模型和性能评测
8.1 多路径网络服务模型描述
8.2 模型设计思路与描述
8.2.1 设计思路
8.2.2 模型描述
8.3 性能评测
8.3.1 时延上界
8.3.2 数据积压上界
8.4 实验结果与分析
8.4.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8.4.2 结果与分析
8.5 一体化服务质量保障应用方案
8.5.1 方案描述
8.5.2 案例分析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博弈
9.1 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竞争博弈
9.1.1 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与竞争博弈
9.1.2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云服务提供商竞争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9.2 系统概览
9.2.1 相关数学背景
9.2.2 用户体验质量
9.2.3 系统模型设计
9.3 完全信息下的竞争博弈
9.3.1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9.3.2 求解模型纳什均衡
9.4 性能测试与分析
9.4.1 模型参数相关性
9.4.2 均衡分析
9.4.3 唯一性探讨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网络—云”一体化环境下服务提供商的不完全信息竞争博弈
10.1 不完全信息假设与模型设计
10.2 不完全信息下的竞争博弈分析
10.2.1 贝叶斯均衡
10.2.2 贝叶斯纳什均衡求解
10.2.3 收敛性讨论
10.3 性能测试与评估
10.3.1 参数设置
10.3.2 均衡与收益评估
10.3.3 唯一性探讨
10.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封底
”网络—云”一体化服务质量保障是2018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 段强。
得书感谢您对《”网络—云”一体化服务质量保障》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