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

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新世纪美学发展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内容简介

大数据时代,现代审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和多变,人文精神经过否定之否定后,重新占据人类思想意识的中心位置。在学术界普遍的创新焦虑情绪中,中国经验和中国学派的呼声日益高涨。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元理论,采用人类学视野,直面本土现实,依循新人文学科的建设路径,在中西当代学术思想的碰撞和融会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范式、民族艺术与文明冲突、美学意识形态、中国当代悲剧问题、人文精神建设、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地方性审美经验与认同危机、民族审美经验等重要理论问题做了深沉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王杰,博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辑 全球化审美:人类学视域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

一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渊源

二 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深层整合

三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回答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

一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渊源

二 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 审美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契合

四 审美人类学介入现实的实践途径

五 余论

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

一 审美人类学的可能性

二 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三 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审美人类学的问题与方法再思考

一 走向人类学视野的艺术与美学研究

二 文化语境中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三 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理论的联系

二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 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四 马克思的理论方法对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与审美人类学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列维-斯特劳斯的生平、性格与学术渊源

三 《野性的思维》的概念和思想

四 列维-斯特劳斯与现代生活

五 列维-斯特劳斯给审美人类学的启示

民族美学研究对象的思考

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

一 “重新书写”民歌的南宁模式

二 作为文化资源的民歌文化

三 认同的危机和危机中的认同

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

一 伦格飘贝: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表征危机

二 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矛盾结构

三 审美维度的思考: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一 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看民族艺术的内在矛盾

二 民族艺术的生产方式

三 审美意识形态:重新思考基础与上层建筑

民族审美经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意义

第二辑 现代审美问题:跨界·转向·实践

美学与跨学科研究:论新人文学科与当代美学研究

一 重新思考现代性

二 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未来

三 从当代美学研究看新人文学科的几个特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二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国模式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形态

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新起点

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

一 精神分析美学问题的提出

二 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主题

三 拉康的贡献

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

一 问题的提出:迈向人类学视野的审美与艺术研究

二 大地飞歌:民歌艺术的现代意义问题

三 关注现实:审美人类学与乡土文化建设

四 走向田野: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趋势

现代性与悲剧观念

一 现代性的悲剧性困境

二 现代性矛盾的悲剧式解决

三 中国经验与中国的悲剧观念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文化传统

二 关于中国悲剧观念

三 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公共话语的可能性

结语

美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

第三辑 地方性经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模式

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

一 “文艺大众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式在中国的创构

二 马克思主义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理论意义

三 理论发展与综合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定位与历史责任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一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含义

二 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

三 当代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与文艺美学的发展

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

《野性的思维》中的乌托邦观念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一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形式

二 从两个个案看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问题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矛盾结构

四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第四辑 直面现实:现代美学的价值指向

关于黑衣壮审美文化研究的缘起及其思考

看不见世界的美丽呈现

躲避崇高?

一 这还是悲剧吗?

二 人性应在细节中体现

牺牲的意义

明媚的暴力

后记

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是202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杰。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电子书
本书从新的角度入手,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出新的哲学视野,为当代中国学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术价值较高。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反思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转变过程的历时性扫描,指出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学思想弊端,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美产生新的误解,把美要么等同于认识,要么看作实践活动,甚至认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出现了遮蔽美、悬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现象。康德以先验批判的方式检视了人类的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揭示出美与认识、美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美划边定界,成为后来西方美学的规
做解决问题的员工 电子书
天下之事,只会难倒惧怕问题、懒于探究的人,永远难不倒有心的人。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是必然的,优秀与否就看你对待各种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解决问题的员工,不但要从态度上有正确认知,还有从实践上有能力和技巧。本书紧抓企业经营痛点,立足员工成长焦点,给出了提升员工问题解决力的路径和方法,既适合党政机关职工阅读,也适合广大企业员工学习,可读性强。
舍勒文集:哲学人类学 电子书
对本能冲动造反逻各斯的深刻反思,发掘新的现代市民精神。
后果主义的严苛性问题研究 电子书
后果主义位道德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原则。后果主义理论将行为的后果作为评价道德行为正确性的唯一因素。如果一个行为能够比另外一个行为产生更好的后果,那么行为者就应该去实行前一个行为。这样,如果行为者面临一个道德冲突,他必须在相互冲突的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后果主义认为行为者应当选择那个产生更好后果的行为,如果选项是两个以上,那么他应当实行那个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本文将行为后果主义确定为后果主义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