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四十年工作人生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个人研究文集,又是浓缩的社会建设史。作者个人工作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建设的起步于发展紧密相连。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早年在龚育之同志的引导下从事理论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和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宣传系统任职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呈现作者担任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十年间,对社会建设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全书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总结。

作者简介

作者宋贵伦,国家高端智库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处级秘书、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毛泽东与中国文艺》《北京社会建设概论》《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上、下册)等专著,主持完成 “‘十四五’时期健全我国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研究” 等国家级重大课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自序

前言

序篇 乡村社会情思

我的高考,我的乡愁

母亲节忆母亲

每逢端午想爷爷

都市里也有我的乡愁

上篇 科学理论研究

龚育之引领我走上理论工作道路

“红学”一家言

《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编选和注释的特色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三个高峰

毛泽东面面观

邓小平文艺理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发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条主线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宣传邓小平南方谈话

理论上的清醒与政治上的坚定

举旗 知情 抓关键

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主题与三条主线

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中篇 社会文明构建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

《前线》是我“老朋友”

我与北京市社科联三十年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论进一步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如何做好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方法初探

关于基层爱国主义教育规律问题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邓小平理论的生动实践

讲述老百姓的道理

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路与成效

回忆筹备抗战胜利60周年展览的几件事

纪念伟大胜利 总结宝贵经验 弘扬伟大精神

四次参与首都国庆筹备活动的难忘经历

宣传信息工作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特色是外宣品的生命

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高度 新视角 新起点 新要求

北京人文奥运与和谐文化建设

下篇 社会建设探索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

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着力搭建北京社会建设“四梁八柱”

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

加强社会建设要从研究和解决基本问题入手

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问题

关于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社会建设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社会建设和改革

全面不全面 尤其看社建

社会主义应该把社会建设好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事关全局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从党的档案文献看社会时代变迁

讲述社会故事 反映时代声音

在加强服务的过程中努力推动群团工作改革发展

创新大城市社会治理的目标导向

网格化是城市服务管理的又一场“变革”

网格化:网络化服务 格式化管理

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目标设定

社会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

不断深化对加强社会建设本质要求的认识与实践

社会建设关键要“聚拢五指”

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正确看待系统研究城市生活焦虑问题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而紧迫

社会企业发展方兴未艾

使命与担当: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体系的构建

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附篇 杂文随笔拾遗

写作三论

人称代词修辞艺术刍议

做一个好学乐学善学的人

做人做事做官与做文章是一个道理

做官即不许发财

党员也是群众中的一员

“垂直”的得与失

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片

陶西平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一本有温度有质感有厚度的书

编后记

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是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宋贵伦。

得书感谢您对《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与方法 电子书
本书在分析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建设意义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及法规政策、节水型社会建设监管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支撑体系、水资源消耗计量及考核评价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5个方面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改进建议。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电子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隶属水利部,于1958年由多家单位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建设成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中国水科院高度重视党建与精神文明工作,近年来,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水利部直属机关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职工体育示范单位”、“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空间回归模型的理论应用与扩展 电子书
空间回归模型是空间经济学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全新拓展,其对空间结构的检验和空间关系的衡量弥补了传统计量经济领域空间同质性研究的不足,为研究现实经济现象的空间异质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本书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前沿,创新性地引入wu-hausman统计量和空间回归模型对中国FDI的空间格局以及空间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多类型空间回归模型在应用领域的拓展。
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电子书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篇,讲述了“绿色发展”和“生物质能”的理论来源,对“绿色发展”与“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等问题进行探索。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五部分,分别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增长三角、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国际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制度障碍进行分析;分析新形势下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意义;探讨如何构建相关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各层次各行业间的合作平台、组织机构及其运作方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