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景式剖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兴衰史。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细致、全面地介绍了日本经济从二战后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与转型历程,特别是通过高速增长实现起飞和赶超,应对经济崛起之后的贸易冲突、增速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泡沫经济的产生、破灭与“失去的20年”,以及之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这有助于了解日本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严谨的学术训练和丰富的政策经验,使本书两位作者对日本经济的历史经验、主要特征、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应对有着深刻的认识。本书是对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全景式的描述和解释,适合对日本经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伊藤隆敏,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东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一桥大学和东京大学,并于2004年任日本经济学会主席。还曾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藏省(现财务省)以及日本首相经济与财政政策委员会。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紫绶褒章。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CIDEG文库”总序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日本经济概论
第2章 日本经济史
2.1 引言
2.2 德川(江户)时代:1603—1868年
2.3 德川时代日本的货币
2.4 外国压力与德川幕府的倒台
2.5 明治维新
2.6 日本明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增长
2.6.1 经济发展
2.6.2 德川时代的遗产
2.6.3 明治政府在转型时期的政策
2.6.4日本明治时期的工业发展
2.7 日本明治时期的货币、物价和汇率
2.8 帝国主义与日本
2.9 战时经济
2.10 产业结构转型
2.11 国际贸易
2.12 日本作为经济发展的范例
2.13 小结
附录2A 大米期货市场
附录2B 数据指南
第3章 经济增长
3.1 引言
3.2 战后恢复:1945—1950年
3.2.1 由占领军实施的经济改革
3.2.2 反垄断措施
3.2.3 土地改革
3.2.4 劳工改革
3.2.5 教育体系
3.2.6 政治制度
3.2.7 冷战初期
3.3 战后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
3.3.1 战后初期的计划经济
3.3.2 道奇计划
3.3.3 金融复兴
3.3.4 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
3.4 经济快速增长:1950—1973年
3.4.1 收入倍增计划
3.4.2 经济增长的需求侧分析:原因
3.4.3 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分析:增长核算
3.4.4 内生增长模型
3.5 增长放缓:1973—1987年
3.6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3.7 安倍经济学
3.8 小结
附录3A 数据指南
战后数据的来源
资料的使用
第4章 经济周期、繁荣与萧条
4.1 引言
4.2 确定经济周期的具体时间
4.2.1 定义
4.2.2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时间
4.3 经济周期与增长
4.3.1 增长与周期
4.3.2 短观调查
4.3.3 失业率与工业生产
4.4 理解经济周期
4.4.1 两个思想流派
4.4.2 政治经济周期
4.5 日本的经济周期
4.5.1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4.5.2 1973—1974年的经济下滑
4.5.3 中速增长时期
4.5.4 泡沫与“失去的20年”:1987—2012年
4.5.5 “失去的20年”
4.6 需求不足还是结构问题?
4.7 小结
附录4A 一个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回顾
附录4B 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主义者
货币主义者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5章 金融市场与监管
5.1 引言
5.2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金融体系
5.3 主银行制
5.4 金融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
5.5 不良贷款与银行业危机(20世纪90年代)
5.5.1 住专
5.5.2 银行资不抵债
5.5.3 “常青”延期和监管克制
5.5.4 存款保险
5.5.5 大爆炸改革
5.5.6 1997年的银行业危机
5.6 2002—2003年的竹中改革
5.7 日本新的金融体系
5.7.1 全球金融危机
5.7.2 处置机制
5.7.3 《巴塞尔协议》(I、II、III)与日本
5.8 未来展望
第6章 货币政策
6.1 引言
6.1.1日本是货币政策的实验室
6.1.2 理论
6.1.3 以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
6.1.4 货币政策与传导途径
6.1.5 通胀偏差
6.2 1950—1971年的货币政策
6.2.1 布雷顿森林体系
6.2.2 金融市场的不均衡
6.3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大通胀
6.3.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6.3.2 政策失误导致大通胀
6.3.3 货币政策失误的政治经济学
6.3.4 1979年的迅速紧缩
6.4 日本的大缓和时期:1975—1985年
6.5 泡沫及其破裂:1985—1998年
6.5.1 泡沫
6.5.2 泡沫破裂
6.6 1998年的新《日本银行法》
6.7 1998—2012年通缩的挑战
6.7.1 通缩
6.7.2 1998—2000年的零利率政策
6.7.3 2001—2006年的量化宽松
6.7.4 2006年退出量化宽松
6.7.5 2008—2013年全球非常规货币政策
6.8 有关通胀目标制的争论
6.9 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
6.10 小结
附录6A 数据指南
附录6B CPI的向下偏差
第7章 公共财政
7.1 引言
7.2 基本事实
7.2.1 收入、支出、赤字和债务
7.2.2 制度
7.3 税制结构
7.3.1 税收收入
7.3.2个人所得税
7.3.3 消费税
7.3.4 企业所得税
7.3.5 遗产税
7.4 政府支出
7.5 1975—1990年政府赤字的上涨与回落
7.6 预算赤字的回归
7.7 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7.8 财政政策作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工具
7.9 李嘉图中性与非凯恩斯效应
7.9.1 政府赤字的影响
7.9.2 方法和证据
7.10 财政投融资计划和邮政储蓄
7.11 地方公共财政和分权
7.12 关于消费税的争论
7.13 小结
附录7A 数据指南
附录7B 可持续性的计算
第8章 储蓄、人口和社会保障
8.1 引言
8.2 日本的储蓄率
8.3 储蓄和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
8.4 日本的人口转型
8.4.1 人口金字塔
8.4.2日本的人口和劳动力
8.5 为什么日本的储蓄率曾经这么高?
8.5.1 高增长和老年人口的低比重
8.5.2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8.5.3 高昂的住房成本
8.5.4 遗产的赠予
8.6 人口变化的国别比较
8.7 日本的养老金体系
附录8A 数据指南
家庭收支调查(FIES)
全国家庭收支调查(NSFIE)
全民健康和福利生活状况综合调查
附录8B 储蓄与投资相等
附录8C 世代交叠模型
人口不变,收入不变
人口增加
人均收入的增长
人口增长时的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减少时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体系
第9章 产业结构
9.1 引言
9.2 从财阀到经连会:战后的转型
9.3 企业集团: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9.3.1 六大巨头
9.3.2 其他企业集团与主银行制
9.3.3 综合商社的作用
9.3.4 财阀与战后企业集团的比较
9.3.5日本交叉持股的历史
9.4 横向经连会的经济影响
9.5 纵向经连会的经济影响
9.5.1 生产型经连会
9.5.2 分销型经连会
9.6 20世纪90年代横向经连会中的银行合并与转型
9.7 产业政策
9.8 日本的产业政策成效如何?
9.8.1 产业政策工具
9.8.2 汽车行业的例子
9.8.3 产业政策评估
9.8.4 产业政策为何未能打造出日本的“硅谷”
9.8.5 美国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
9.9 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演变
附录9A 数据指南
第10章 劳动力市场
10.1 引言
10.2 基本统计指标
10.3 日本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典型化事实
10.3.1 七个特点
10.3.2 终身雇佣制
10.3.3年功序列制
10.3.4 企业工会
10.3.5 职业培训和蓝领工人白领化
10.3.6 奖金和共享经济
10.3.7 春斗
10.4 变化中的劳工惯例
10.5 青年失业
10.6 日本工人的工作时长
10.7 女性经济学
10.8 小结
附录10A 失业的概念与理论
一般定义
劳动力市场理论
附录10B 数据指南
《劳动力调查》(http://www.stat.go.jp/english/data/roudou/)
《月度劳动力调查》(https://www.mhlw.go.jp/english/database/db-l/monthly-labour.html)
《工资结构基本调查》(https://www.mhlw.go.jp/english/database/db-l/wage-structure.html)
《就业状况调查》(https://www.stat.go.jp/english/data/shugyou/index.html)
第11章 国际贸易
11.1 引言
11.2 国际收支的定义
11.3 国际收支基本状况
11.4 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11.5 贸易政治
11.6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11.7 引力方程
11.8 分散化
11.9 世界贸易组织和自由贸易协定
11.10 小结
附录11A 贸易收益
第12章 国际金融
12.1 引言
12.1.1 国际收支
12.1.2 布雷顿森林体系
12.1.3 浮动汇率制度
12.2 汇率
12.2.1 名义汇率
12.2.2 实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12.2.3 有效汇率
12.2.4 汇率变化与微观结构
12.3 资本流动和资本管制
12.3.1 金融账户
12.3.2 资本管制和自由化
12.3.3 抛补利率平价
12.3.4 无抛补利率平价和利差交易
12.4 干预
12.4.1 什么是干预?
12.4.2日本的干预
12.5 汇率和宏观基本面
12.5.1 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失调
12.5.2日元/美元工作组和金融自由化
12.5.3 《广场协议》
12.5.4 《卢浮宫协议》和目标区实验
12.5.5 非冲销式干预
12.5.6 全球经济失衡
12.6 日元的国际化
12.6.1 过度特权
12.6.2 计价货币
12.6.3 国际清算银行的三年期调查
12.6.4 外汇储备货币的构成
12.7 小结
第13章 美日经济冲突
13.1 引言
13.2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日贸易冲突
13.3 全面贸易对话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
13.3.1 美国对美日贸易的不满情绪增加
13.3.2 汽车产业的自愿出口限制
13.3.3 冲突升级
13.3.4 半导体协议
13.3.5 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定部门谈判:1985—1996年
13.3.6 《综合贸易法案》和“特别301条款”
13.3.7 1989—1990年结构性障碍倡议
13.3.8 经连会与贸易
13.4 20世纪90年代管理贸易的要求及回绝
13.4.1 美国和日本的不同态度
13.4.2 美日开启框架谈判
13.4.3 细川—克林顿摊牌
13.4.4 自民党和社会党的联合政府
13.4.5 最终对决:汽车整车和零部件
13.4.6 柯达对富士
13.5 不再痛击日本
13.6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特朗普政府以及向双边谈判的回归
13.7 小结
第14章 失去的20年
14.1 四个阶段
14.2 泡沫
14.3 第一阶段
14.3.1 泡沫破灭
14.3.2 应对1993年衰退的维持价格行动和其他刺激政策
14.3.3 金融动荡
14.4 第二阶段
14.4.1 1997—1998年的银行业危机
14.4.2 1997年提高消费税
14.4.3 僵尸企业问题
14.4.4 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
14.5 第三阶段
14.5.1 小泉的改革
14.5.2 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14.6 第四阶段
14.6.1 雷曼兄弟破产
14.6.2 对日本的溢出效应
14.6.3 货币政策的反应与汇率
14.6.4 政治混乱
14.6.5 供给方面
14.6.6日本模式与生产率
14.6.7 环境保护
14.7 安倍经济学与“失去的20年”的终结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是2022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日] 伊藤隆敏。
得书感谢您对《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