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张澍教授主编心律失常领域经典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的重点是“实用”和“规范”,摒弃了国内外同类书籍先基础后临床的行文结构,将基础融入临床具体的疾病叙述中,充分体现寓“基础”于“临床”的特点。
本书是在2010年第1版基础上修订。总计70万字,包括15章:快速型心律失常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逐一阐述;对晕厥和心脏性猝死更加详尽介绍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对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补充近十年的进展;对心律失常相关指南的重点解读也是本书的亮点。
作者简介
编者张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主任兼心律失常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心律失常介入诊疗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医学考试心血管病医师考试委员会主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总编辑。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名单
主编简介
前言
第一章 心律失常概论
第1节 心脏传导系统
一、窦房结
二、结间束(心房优势传导途径)
三、房室结
四、房室束
五、左束支
六、右束支
七、浦肯野纤维
第2节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冲动起源异常
二、冲动传导异常
第3节 心律失常的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二、病理性因素
第4节 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冲动起源异常
二、冲动传导异常
三、自律性异常与传导异常并存
四、植入性心血管电子器械引起的心律失常
第5节 心律失常的临床综合评定
一、病史采集
二、体格检查
三、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四、动态心电图
五、其他心电学指标
第6节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三、各类药物的电生理特性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
五、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第7节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一、体外电复律和电除颤
二、导管消融治疗
三、器械植入
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
第8节 心律失常的预后
一、基础心脏病变
二、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
三、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
第二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1节 窦性心动过缓
【定义】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治疗】
第2节 窦性停搏和窦房传导阻滞
【定义】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第3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定义】
【病因】
【临床表现】
【窦房结功能的检测与评价】
【治疗】
第4节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概述】
【病因和发生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预后】
第5节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及预后】
第6节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第7节 逸搏与逸搏心律
【概述】
【房性逸搏及房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逸搏及交界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第8节 室内传导阻滞
【概述】
【病因】
【心电图表现】
【治疗】
第三章 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1节 窦性心动过速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第2节 房性期前收缩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第3节 室性期前收缩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与预后】
【治疗】
第4节 交界性期前收缩
【概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第5节 房性心动过速
【概述】
【分类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与预后】
【治疗】
第6节 心房扑动
【概述】
【分类与发病机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与预后】
【治疗】
第7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第8节 房室交界性心律和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策略】
第9节 预激综合征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第10节 室性心动过速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第11节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第四章 心房颤动
第1节 心房颤动的病因及机制
【概述】
【病因与诱因】
【机制】
第2节 心房颤动的分类
第3节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临床表现】
【预后】
第4节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针对房颤基质和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上游和下游治疗】
【心率控制与心律控制】
第5节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卒中和出血危险评估】
【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抗凝强度及目标值】
【抗凝治疗的监测及随访】
第6节 心房颤动的电复律
【概述】
【适应证与禁忌证】
【电复律的基本知识】
【电复律的流程】
【电复律效果的评价】
【特殊患者的电复律指征】
【电复律的并发症】
第7节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概述】
【适应证与禁忌证】
【导管消融策略】
【导管消融的终点】
【导管消融围术期处理】
【术中麻醉或镇静】
【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
【术后抑酸治疗】
【术后复发的处理】
【并发症】
【导管消融能量】
【标测系统及导航技术】
【新型导管】
第8节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
【概述】
【左心房隔离术】
【心房走廊术】
【迷宫手术】
【改良迷宫手术】
【射频消融】
【冷冻消融】
【微波消融】
【高强度聚焦超声】
【其他能源】
【其他术式】
第五章 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第1节 长QT综合征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遗传学研究】
【基因筛查建议】
【治疗方法】
第2节 短QT综合征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遗传学研究】
【发病机制】
【基因筛查的临床意义】
【治疗方法】
第3节 Brugada综合征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遗传学研究】
【发病机制】
【基因筛查的临床意义】
【治疗方法】
第4节 婴儿猝死综合征
【概述】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因与发病机制】
【预防与治疗】
【基因筛查与评估】
第5节 J波综合征
【临床表现】
【J波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准】
【致恶性心律失常机制】
【J波综合征分型和异同】
【分子遗传学基础】
【J波综合征是复极化还是去极化异常】
【J波综合征的治疗】
【基因筛查】
第六章 晕厥
第1节 晕厥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分类
【反射性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
【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心源性晕厥】
第2节 晕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流程
第3节 晕厥的检查方法
【颈动脉窦按摩】
【体位改变】
【心电监护(非侵入性和侵入性)】
【电生理检查】
【三磷酸腺苷试验】
【超声心动图和其他影像学技术】
【运动负荷试验】
【心导管检查】
【精神评估】
【神经评估】
第4节 反射性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
第5节 晕厥的预后
第6节 晕厥的治疗
【反射性晕厥和直立不耐受的治疗】
【心律失常性晕厥】
【结构性心血管病继发的晕厥】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不明原因的晕厥】
第七章 心脏性猝死
第1节 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
第2节 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3节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
【冠状动脉异常】
【心肌疾病和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电生理异常】
【药物等外界因素】
第4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测
第5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院外急救】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ICD的应用】
第6节 心力衰竭与心脏性猝死
【概述】
【流行病学背景】
【心力衰竭SCD易患因素】
【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手段】
【总结】
第7节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试验
【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试验】
【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二级预防有关试验】
【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一级预防相关试验】
第8节 心肺复苏指南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dult basic life support,BLS)】
【高级生命支持】
【复苏后生命支持】
第八章 心脏电生理概念及应用
第1节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应用
【概述】
【用品准备】
【心腔内电图】
【心脏程序刺激】
第2节 食管电生理的应用
【概述】
【仪器与设备】
【检查方法】
【适应证与禁忌证】
【临床应用】
第3节 常用的电生理标测方法
【概述】
【体表心电图标测】
【心内电图标测】
【激动标测】
【起搏标测】
【拖带标测】
第4节 射频消融的原理及应用
【概述】
【定义】
【原理】
【应用】
第5节 电解剖标测系统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概述】
【电解剖标测系统原理】
【临床应用】
第6节 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概述】
【工作原理】
【临床应用】
第九章 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第1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概述】
【分类】
【导管消融的适应证】
【慢径消融】
【不典型AVNRT的导管消融】
【特殊情况下的消融】
【快径消融】
第2节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心内电生理检查】
【旁路的标测和定位】
【旁路消融】
【各种旁路的导管消融】
第3节 房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心内电生理检查】
【标测】
【消融】
第4节 心房扑动导管消融
【概述】
【峡部依赖性房扑的导管消融】
【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的导管消融】
【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后房扑的导管消融】
【左房房扑的导管消融】
【伴有典型房扑的房颤的导管消融】
【房扑导管消融的并发症】
【新型导管消融方法】
第5节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的导管消融
【定义】
【分类】
第6节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概述】
【标测】
【消融】
【常见器质性室速的标测和消融】
第7节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概述】
【药物治疗】
【消融治疗】
第8节 导管消融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房室传导阻滞】
【心包积液/心脏压塞】
【栓塞】
【肺栓塞】
【消融术后的心律失常】
【心房-食管瘘】
【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膈神经损伤】
【肺静脉狭窄】
第十章 心脏起搏治疗
第1节 起搏治疗的适应证
【体外临时心脏起搏适应证】
【植入型心脏起搏适应证】
第2节 起搏系统的植入技术
【植入型心脏起搏】
【临时性心脏起搏】
第3节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单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双腔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第4节 起搏方式的选择
【常用的起搏模式】
【起搏器合理选择】
第5节 频率适应性起搏的原理及应用
【频率适应性起搏的基本原理】
【频率适应起搏适应证】
【频率适应起搏器选择注意事项】
【植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的程控和随访】
第6节 起搏心电图
【不同部位的起搏心电图】
【常见的起搏心电图现象】
【常见的起搏心电图故障】
【起搏心电图分析要点和注意事项】
第7节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
【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
【心房自动阈值管理】
【自动AV搜索功能】
【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感知灵敏度值的自动化程控】
【预防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NCAP功能】
【噪声反转功能】
第8节 生理性起搏
【AAI起搏】
【DDD起搏】
【频率应答起搏】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房间隔部位起搏】
第9节 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植入技巧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解剖】
【主动导线】
【植入的具体步骤】
【植入注意事项】
【导线植入后参数测试】
【综合判断导线是否到位】
第10节 低位房间隔起搏的植入技巧
【概述】
【低位房间隔导线植入辅助器械】
【主动导线低位房间隔植入方法】
【电极到位的判断方法】
第11节 起搏器的随访
【随访时间】
【随访内容】
第12节 起搏器的程控
【起搏参数的程控内容】
第13节 起搏器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一、起搏异常
二、感知异常
三、起搏器介导的心律失常
第十一章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
【概述】
第1节 ICD治疗的适应证
一、198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限定的ICD适应证
二、1985年FDA限定的ICD适应证
三、1991年NASPE和ACC/AHA的ICD治疗指南推荐
四、1998年ACC/AHA/NASPE制定的ICD指南
五、2002年ACC/AHA/NASPE制定的ICD指南
六、2005年ACC/AHA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有关ICD的适应证
七、2008年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中的ICD适应证
八、2012年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中的ICD适应证
第2节 ICD的植入技术
【概述】
【设备和人员配备】
【术前准备】
【手术麻醉】
【植入技术】
【术后注意事项】
第3节 ICD的识别
【概述】
第4节 ICD的分层治疗
【概述】
【ICD的分层治疗】
【注意事项】
第5节 ICD的随访与程控
【概述】
第6节 ICD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概述】
【ICD不适当的治疗】
【ICD治疗延误或缺失】
【ICD治疗无效】
【ICD报警】
第7节 ICD的常见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概述】
第8节 ICD的临床试验
【概述】
【ICD二级预防临床试验】
【ICD一级预防临床试验】
【ICD1.5级预防临床试验】
第十二章 心脏再同步治疗
第1节 CRT的适应证
【国际上心力衰竭CRT治疗适应证的演变历程】
【我国心力衰竭CRT治疗适应证】
【CRT治疗心力衰竭的适应证拓展及热点问题】
【小结】
第2节 CRT的植入技术
【概述】
【常规经心脏静脉左室导线植入步骤】
第3节 CRT的参数优化及评价
【适应证优化】
【左室起搏位点的优化】
【超声心动图对植入位置的优化】
【时间间期优化】
【植入装置自动程序优化】
【药物优化】
【CRT疗效的评价】
第4节 CRT的随访和程控
【概述】
【随访和程控的目的和内容】
【随访和程控的日程表】
【程控项目】
【程控工具】
【程控仪操作步骤】
【CRT远程监测的临床应用】
【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第5节 CRT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感知功能异常】
【起搏功能障碍】
【CRT治疗无反应】
【交叉感知】
第6节 CRT的常见并发症识别及处理
【术中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
第7节 超声在CR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术前患者的筛选】
【指导左心室导线的放置位置】
【起搏参数的优化】
第8节 CRT临床试验回顾
第十三章 无创心电检查
第1节 动态心电图
【概述】
【动态心电图检测技术的适应证】
【动态心电图系统的设备与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应用进展】
第2节 心率变异性
【定义】
【发生机制】
【检测方法】
【正常参考值】
【影响因素】
【适应证】
【临床应用】
第3节 心室晚电位
【概述】
【病理生理机制及意义】
【心室晚电位的记录技术】
第4节 T波电交替
【概述】
【发生机制】
【检测方法】
【临床意义】
【诊断标准】
【适应证】
【禁忌证】
【治疗】
第5节 窦性心率震荡
【应用原理及方法】
【发生机制】
【HRT检测的影响因素】
【临床应用价值】
第十四章 新技术新进展
第1节 心律失常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代谢重构与房颤】
【自主神经激活与房颤】
【炎症因子与房颤】
【机械电反馈与房颤】
【QT间期与房颤】
【转子(rotor)与房颤】
【心室颤动机制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与室颤】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室颤】
【遗传学因素与室颤】
【特发性室颤的遗传学基础】
【自主神经系统与室颤】
【心电重构与室颤】
第2节 抗凝治疗新进展
【卒中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
【抗凝药物的选择】
【房颤卒中二级预防的抗凝治疗】
【颅内出血的房颤患者如何抗凝】
【房颤抗凝患者出血的控制策略】
【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
第3节 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证】
【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及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
【左心耳形态与左心耳封堵器械的选择】
第4节 左室四级导线及多部位起搏
【左室四极导线简介】
【左室四极导线的植入技术】
【左室四极导线应用的循证证据】
【小结】
第十五章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第1节 心律失常器械植入指南进展
一、常规心脏起搏治疗适应证解读
二、心脏再同步治疗相关指南
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相关指南
四、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相关指南
第2节 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指南进展
一、心房颤动的管理指南解读
二、房颤卒中预防与左心耳封堵指南解读
三、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相关指南
实用心律失常学(第2版)是202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澍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实用心律失常学(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