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货币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书记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
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开创了将钱币学与货币史、与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拓宽了钱币学研究者的视野,促成了钱币学的形成。
作者简介
作者彭信威,我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解放前先后就职于南京内政部、上海神州国光社、国立重庆大学、重庆复旦大学等部门,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专员、上海经济调查所副主任兼《社会经济》月刊总编辑等职。曾以驻美特派记者身份参加第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英、俄、日、法、德等诸国语言,尤精英语。解放后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货币史》等多部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代序 一个敢于开拓中国钱币学新局面的学者——纪念彭信威先生和《中国货币史》出版40周年
三版序
绪论
上册
第一章 货币的发生
第一节 货币经济的萌芽
一 产生货币的社会背景
二 殷周时代的贝和铜
三 贝的种类及其来源
第二节 货币经济的确立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二 黄金和金币
三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
四 货币经济确立后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理论
第四节 信用的发生
第二章 两汉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三国时的钱币
三 金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楚汉战争所引起的货币减重
二 武帝时匈奴战争所引起的货币贬值
三 王莽时的货币贬值
四 东汉的币值
五 两汉物价小结
六 三国时期的货币贬值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第四节 信用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金银
三 谷帛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两晋的币值
二 宋齐币值的变动
三 梁陈币值的变动
四 北朝的币值
五 隋的币值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钱币学的产生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中册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五代十国的钱币
三 绢帛
四 金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盛唐钱币的购买力
二 安史之乱与通货贬值
三 贞元元和间的通货回缩
四 晚唐五代的币值
五 唐代物价小结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三 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与信用机关
一 商业的发达与长安金融市场之产生
二 放款
三 存款
四 生金银买卖
五 汇兑的产生
第五章 两宋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钱币
二 金银和金银钱
三 纸币的产生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北宋初年的币值
二 熙丰年间的币值
三 崇观年间币值的下跌
四 金人进军中原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五 南宋会子的膨胀
六 白银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三 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第六章 金元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辽的钱币
二 西夏的钱币
三 金人的币制
四 元代的币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金人的通货膨胀
二 元初中统钞的膨胀
三 至元钞的贬值
四 元末至正钞的贬值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
三 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下册
第七章 明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纸币
二 钱币
三 白银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大明宝钞的膨胀
二 万历以前铜钱的购买力
三 晚明的铜钱贬值
四 白银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货币史和钱币学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一 高利贷和典当业
二 钱庄的兴起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一 制钱
二 太平天囯的钱币
三 清末的钱制改革
四 白银和银币
五 钞票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一 清初钱价的波动
二 太平天囯革命时清朝政府的通货贬值
三 清末币值的变动
四 白银的购买力
五 黄金的购买力
六 清末的货币数量
第三节 货币研究
一 货币理论
二 晚清的货币思想和币制改革运动
三 货币史
四 钱币学的发展
第四节 信用机关
一 银铺和典当业
二 钱庄和银号
三 票号的兴衰
四 银行的兴起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
中国货币史(校订版)是201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彭信威。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货币史(校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