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景勾勒两宋政治发展脉络,客观审视内政外交优劣得失。

内容简介

宋朝终结五代乱世后,建立了延续三百余年的政权统治。随着各时期社会状况的转变,宋朝的政治既有丰富而复杂的变化,也有贯穿始终的内在延续性。总体来说,两宋政治表现出“外患虽不断,但鲜有内忧”的特点,这背后有制度性的成因,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偶然性因素也不容忽视。本书是宋史研究专家游彪集30年研究思考功力,为大众读者倾心写作的宋代政治史通俗读物。

这不是一本追求面面俱到的综合性宋史作品,而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从宋初“祖宗家法”的确立,到崖山之战南宋灭亡,精心选取最能反映各个时期政治特点的人物和事件,寓论断于叙事,由表及里地勾勒宋朝各时期的时代大势、权力结构和政治主题,此外旁及学术与政治的互动,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等。作者试图由此深入浅出地阐发各时期内政与外交的得与失,把握两宋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

作者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防弊之策:宋初政局之走向与祖宗家法之确立

“先南后北”,底定帝国

“先南后北”的策略

统一的进程

政权的巩固 “杯酒释兵权”

“宰相须用读书人”

防弊之政: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天书封禅与真宗朝政局

结语

第二章 宋代士大夫的先驱:时代转折中的寇准

年少成名: 得君之专的前半生

任性凌人,难处同僚

未终其事的定策之功

左右天子为大忠: 澶州建功

“北敌跳梁未服,若准者,正宜用也”

左右天子,有澶州之幸

定盟澶渊,开百年太平

专制自矜,宦海浮沉

“过求虚誉,无大臣体,罢其重柄,庶保终吉也”

率性而行,到处树敌

危身奉上,佐国遭忧

迎难而上,再回中枢

行事粗疏,功亏一篑

结语

第三章 兴文抑武体制的殉葬品:狄青

建功西夏与无辜受责

投身西北,声名鹊起

殃及池鱼:水洛城事件

“奖用太过,群心未服”:以文驭武统兵体制的反弹与弊端

名将的陨落: 兴文抑武国策下狄青的命运

“虽古之名将何以加此”:平定侬智高之战

“朝廷疑尔”:狄青的罢任

结语

第四章 “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王安石及其时代

富国强兵: 熙宁变法的开端和主要内容

“相业之权舆”:鄞县施政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以择术为先”:熙宁初变法“国是”的议定

“于百姓何所不便?”:新法的推行

“宋几振矣”:新法的成效

“非常相权”: 王安石的权力和去位

大权独揽:王安石的“非常相权”与宋代权相政治

“陛下已不能无惑矣”:王安石的去位

结语

第五章 除旧布新:北宋中后期政争的得与失

“异论相搅”的祖训与朋党之争的兴起

元祐更化: “以母改子”之政

“积年之志,一朝获伸”:以恢复“祖宗旧制”为国是

“贻后日缙绅之祸”:旧党所谓“进贤退奸”

“不知官家知之否?”:哲宗与高太后矛盾的激化

“反元祐而实效之”: 新党的报复性倾轧

结语

第六章 靖康之变:艺术天才和政权的危机

错位的天才

“轻佻”端王君临天下

帝、后共政带来的“建中之政”

举重若轻:向太后被迫撤帘

步入歧途的“绍述”政治

“朕岂不能主张神宗”:蔡京的复起

朋党政治再起:《元祐党籍碑》

重在敛财的经济改革

以“丰亨豫大”为名的放纵享乐

靖康之变

结语

第七章 失去天堑:北宋与辽朝、西夏王朝之鼎立

割让燕云十六州: 防御北方游牧部族地理优势的丧失

收复燕云十六州梦想破灭: 宋太祖、太宗朝宋辽和战

澶渊之盟: 宋辽间长期和平协议签订

联金灭辽: 一个众说纷纭的历史选择

时战时和: 复杂多变的宋夏关系

结语

第八章 收拾旧山河:南宋初年的和与战

再造王室: “嗣我朝之大统”

“天人之心未厌赵氏”:康王继位

神道设教:“泥马渡康王”

巡幸东南:江南政权规模初现

抵御金兵: “中兴十三处战功”

中兴四将

结语

第九章 从恢复到偏安:宋高宗的南宋气象

绍兴和议

“早遂休兵”“不惮屈己”:绍兴八年和议

“南北无事矣”:绍兴十一年和议

重回以文治武的老路: 宋朝第二次收兵权

五代乱象重现:苗刘之变

“朝廷无意恢复”:淮西兵变的影响

“兵权不可假人”:名将岳飞之死

结语

第十章 太上皇—今上的政治格局:宋孝宗及其时代

父尧子舜: 太上皇—今上格局的形成

太上倦勤,皇子可付社稷

“凡今者发政施仁之目,皆得之问安视膳之余”

太上皇与今上的权力划分: 隆兴北伐与宋金和议

从采石大捷到符离之败

屈于孝养,达成和议

“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皇权受损的结果

“勤于论相,数置而亟免”

“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

皇权“非可共理之物”: 太上皇—今上结构的悲剧结局

越次建储

“放下与儿曹”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结语

第十一章 走向学术中心:朱熹与道学在南宋的崛起

从论学师友到自居正统: 向道学权威迈进

弃佛从儒:道学性格的造就

从游诸友,开益为多

鹅湖之会

“道学将谁使之振?”——向道学领袖迈进

国家政治中的道学群体

迭遭挫折,投迹山林

权出于二,绍熙内禅

韩、赵之争与朱熹政治生命的终结

庆元党禁,道学之厄

走向正统: 朱熹与道学地位的提升

从三足鼎立到一枝独秀:浙学、陆学的衰落

“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

结语

第十二章 “天下之势,自安以趋于危”:史弥远及其时代

权力的交割: 从韩侂胄到史弥远

出身名门,追随父亲的足迹

玉津园之变:围绕皇权的生死之争

独居相位,走上专权之路

嘉定和议及其反复

“奸凶已毙之首”不足惜:宋金和议的达成

“用力寡而成功倍”:借助外力的抗金策略

“舍昏立明”: 皇权之争波澜再起

理宗之立

济王之死

从联合到交恶: 宋蒙战争的开始

联蒙灭金:申雪百年之耻

端平入洛:宋蒙之间遂无宁日

结语

第十三章 强敌压境:南宋与蒙古的长期周旋

蒙古部族的兴起与南下

端平入洛: 宋蒙战争的开始

第一次宋蒙战争

宋蒙钓鱼城之战

鄂州之战与宋蒙“议和”

襄樊保卫战

结语

第十四章 亡身危国:贾似道擅权与南宋的灭亡

贾似道发家史: “不事操行”的实务型官员

虚构的“鄂州大捷”与登上权力巅峰

“鄂州大捷”

“正位鼎轴”与整肃朝政

对南宋军事力量的独占

权相政治的顶峰与“福华”迷梦

襄樊之战: 南宋存亡的关键

从川蜀到襄樊:蒙古战略重点的转移

战略的错位:襄樊失守与防御体系的缺口

元军灭宋:南宋防御体系的崩溃

结语

第十五章 崖山之战:赵宋政权的彻底覆灭

贾似道独揽朝政

孤儿寡母的朝廷

崖山悲歌

结语

后记

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是2021年由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出版,作者游彪。

得书感谢您对《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风雅大宋(三):熙宁变法 电子书
读懂大宋王朝从创业到守业的全过程,讲透与辽国的边境战争、朝廷的臣子党争、新政的多方斗争。
晋宋社会文化史论 电子书
魏晋玄学及其玄化风尚,是文、史、哲等多学科学者长期集中研究的课题,而本书“正题反作”,力求对当时反玄风思潮加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内容既有魏晋玄学与玄风、士族社会家学门风等问题;也有晋宋之际北府地域学术群体与门第寒微学术群体的兴起及其学风特征等问题;还有涉及中下层社会文化上浮及其与上层社会文化混杂的雅俗融通问题,如东晋、刘宋时期佛教僧尼生活的世俗化及其参预政治活动,以及刘裕称帝过程中对术数文化的
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 电子书
“夷夏之辨”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这本著作,从多维视角中探寻边疆民族的时空转换,话语新锐,值得一读。
梁启超评历史人物合集·汉宋卷 电子书
梁启超著古今中外人物传汉宋卷。
铸核控核两相宜:宋家树传 电子书
在学术传记的结构安排上,本书以时间为明线,以学术特点、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为暗线,以宋家树学术成长的重要节点为标准,共分十章。宋家树在旧中国的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中辗转求学,在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千帆竞发中奋发求索,在国防科研的沙场百战、金戈铁马中孜孜追求。他是一个襟怀坦荡、率真谦逊的学者,一个严谨审慎而又富于魄力和决断的科研领军人才,一个用非凡才智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