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用“场域”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历史,深入剖析个案,总结现实启示。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是第1部运用社会学的“场域”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术专著,也是第1部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进行深入考察的学术专著。一是从早期现代化运动入手,指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社会场域迅速分化,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场域随之产生和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的个案研究,对中东铁路(以苏共党员为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以高诚儒为中心)、东华学校(以邓洁民为中心)、《晨光报》(以韩铁声为中心)、中共哈尔滨独立组(以陈为人为中心)等若干个案展开深入剖析;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度分析,进而立足“场域”视角,揭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若干现实启示。
作者简介
黄进华,历史学博士,香港《文汇报》特约撰稿人。1976年生于安徽巢湖。长期从事历史研究,爱好创作。已出版《袁世凯权谋36计》等多部个人专著,参与编撰《吕后传》、《曾国藩全集》等10余部大型图书,并先后在《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在纸页中走近真实的毛泽东》等30多篇文章,迄今已发表文字100余万字。
主要作品年表:
·2000年,撰写调查报告《安徽省巢湖市各乡镇农业税欠负状况、成因及其对策》.
·2002年,参与编撰《吕后传》、《白话二十四史精华》、《百家姓书库》、《杰克·韦尔奇经营圣经》等著作。
·2003—2004年,出版《袁世凯权谋36计》、《中国人的理想藏书》(合著),负责编纂《曾国藩全集》(北京出版社,200万字)。
·2005—2006年,先后发表《仰望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帝王崇拜之我见——从“儒狗”叔孙通说起》、《诸葛亮:“千古第一权臣”》、《论曾国藩集团与满清朝廷的关系》、$$$$$黄进华,历史学博士,香港《文汇报》特约撰稿人。1976年生于安徽巢湖。长期从事历史研究,爱好创作。已出版《袁世凯权谋36计》等多部个人专著,参与编撰《吕后传》、《曾国藩全集》等10余部大型图书,并先后在《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在纸页中走近真实的毛泽东》等30多篇文章,迄今已发表文字100余万字。主要作品年表:·2000年,撰写调查报告《安徽省巢湖市各乡镇农业税欠负状况、成因及其对策》.·2002年,参与编撰《吕后传》、《白话二十四史精华》、《百家姓书库》、《杰克·韦尔奇经营圣经》等著作。·2003—2004年,出版《袁世凯权谋36计》、《中国人的理想藏书》(合著),负责编纂《曾国藩全集》(北京出版社,200万字)。·2005—2006年,先后发表《仰望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帝王崇拜之我见——从“儒狗”叔孙通说起》、《诸葛亮:“千古第一权臣”》、《论曾国藩集团与满清朝廷的关系》、《毛泽东与湖湘文化》、《在纸页中走近真实的毛泽东——读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有感》等多篇文章,并被中青在线、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学网等多家知名网站转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基金
序
绪论
一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分析
(一)国外研究动态及其分析
(二)国内研究动态及其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三 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基本研究思路
四 基本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理论工具——“场域”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五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东铁路修建前夜的哈尔滨地域社会
第二节 中东铁路的修建与近代哈尔滨社会场域的分化
一 确立东北亚交通中心地位
二 出现错综复杂的政治场域
三 构建畸形发展的经济场域
四 塑造中俄合璧的文化场域
五 产生发达的信息传播场域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的发展历程
一 苏共党员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发展历程
二 中共党员构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发展历程
三 朝共党员支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发展历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个案研究之一:中东铁路
第一节 中东铁路场域探究
一 中东铁路场域的形成与演变
二 中东铁路场域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苏共党员在中东铁路场域中的资本分析
一 苏共党员在中东铁路场域中的政治资本
二 苏共党员在中东铁路场域中的文化资本
三 苏共党员在中东铁路场域中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东铁路传播场域的构建
一 打造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布尔什维克组织
二 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据点
三 革新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参加合法选举
四 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受众——从俄国侨民到中国工人
第四节 苏共党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东铁路传播场域的发展
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苏共党员控制中东铁路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据点——中东铁路职工联合总会
三 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以中东铁路为实体媒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个案研究之二:哈工大——以高诚儒为中心
第一节 哈工大场域探究
一 哈工大场域的形成与发展
二 哈工大场域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高诚儒在哈工大场域中的资本分析
一 高诚儒在哈工大场域中的政治资本
二 高诚儒在哈工大场域中的经济资本
三 高诚儒在哈工大场域中的文化资本
四 高诚儒在哈工大场域中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高诚儒与马克思主义在哈工大传播场域的构建与发展
一 领导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坚——哈尔滨学生党支部
二 创建马克思主义传播据点
三 营筑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
四 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手段——探寻武装传播
五 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受众——从哈工大到哈尔滨社会各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个案研究之三:东华学校——以邓洁民为中心
第一节 东华学校场域探究
一 东华学校场域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东华学校场域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邓洁民在东华学校场域中的资本分析
一 邓洁民在东华学校场域中的政治资本
二 邓洁民在东华学校场域中的文化资本
三 邓洁民在东华学校场域中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邓洁民与马克思主义在东华学校传播场域的构建
一 聘请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锋
二 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
三 担当马克思主义传播通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个案研究之四:《晨光报》——以韩铁声为中心
第一节 《晨光报》场域探究
一 《晨光报》场域的形成与突变
二 《晨光报》场域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韩铁声在《晨光报》场域中的资本分析
一 韩铁声在《晨光报》场域中的政治资本
二 韩铁声在《晨光报》场域中的文化资本
三 韩铁声在《晨光报》场域中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韩铁声与马克思主义在《晨光报》传播场域的构建
一 经营马克思主义传播据点——哈尔滨《晨光报》
二 培植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锋——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个案研究之五:哈尔滨独立组以陈为人为中心
第一节 陈为人在哈尔滨场域中的资本分析
一 陈为人在哈尔滨场域中的政治资本
二 陈为人在哈尔滨场域中的文化资本
三 陈为人在哈尔滨场域中的社会资本
第二节 陈为人创建和领导的哈尔滨独立组场域探究
一 哈尔滨独立组场域的形成与发展
二 哈尔滨独立组场域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陈为人与独立组构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
一 经营马克思主义传播据点
二 开辟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
三 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组建哈尔滨通讯社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个案研究之六:哈尔滨工委——以胡铁桥为中心
第一节 抗战后期哈尔滨场域探究
一日伪势力
二 普通民众
三 苏联势力
四 中共力量
第二节 胡铁桥在哈尔滨场域中的资本分析
一 胡铁桥在哈尔滨场域中的政治资本
二 胡铁桥在哈尔滨场域中的文化资本
三 胡铁桥在哈尔滨场域中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胡铁桥创建和领导的哈尔滨工委场域
一 哈尔滨工委场域的形成与发展
二 哈尔滨工委场域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胡铁桥与哈尔滨工委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
一 建设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满洲矿机厂
二 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
三 简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
四 组织马克思主义传播武装——创建第十八集团军吉黑挺进队
五 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受众——从哈尔滨到东北铁路沿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基本经验
一 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受众的广泛性
三 马克思主义传播媒介的丰富性
四 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选择性
五 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有效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主要启示
一 交通场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的先导性
二 政治场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的支配性
三 经济场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的决定性
四 文化场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的基础性
五 信息传播场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场域的规制性
参考文献
一 基本典籍
二 地方史志
三 报刊文章
四 学术专著
五 单篇论文
六 学位论文
七 海外资料
后记
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进华。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