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生成与本体化:论古代中国的本体思想

道的生成与本体化:论古代中国的本体思想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关于古代中国本体思想的研究文集。

内容简介

全书围绕“道”这个中国哲学概念和“本体”这个西方哲学范畴展开论述与论证,是一部尝试沟通中西哲学的作品,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

书中的“本体”,既不是“本末”的“本”,“体用”的“体”,也不是“本体与工夫”的“本体”,不是来自中国传统,而是来自西方哲学,就是指称凡物之所以然的概念。

本书从问题的讨论到方法论的探究,再到文献资料的梳理,都为后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作者简介

作者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有《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先秦两汉学术思想蠡测》等,发表论文《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道的生成属性及其本体化发展——先秦道论初探》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本体篇

道的生成属性及其本体化发展

一、《老子》道论的生成性及本体化趋势

二、庄子之道的生成性及理观念的初步发展

三、《韩非子》的道理论及其本体化发展

四、《易传》的本体化思考和宇宙生成说

五、结语

古代中国人关于事物本体的发现

一、前贤关于《韩非子·解老》篇中两个“稽”字的解释

二、从日常语词到哲学概念

三、“稽”的字义训诂

四、透过“稽”认识“道”“理”关系乃韩非的理论创新

五、“稽”的历史地位及命运

《荀子》的“类”与道的范畴化发展

一、道分“类”而成为“理”

二、“解蔽”就是要看到“类”的矛盾性

三、“正名”要符合“类”

四、荀子类观念的历史地位

辩证发展观在古代中国的觉醒

一、“反者道之动”:道家在哲学发展观上的重大发现

二、“反经而合道”:儒家在伦理发展观念上的理论性探索

三、结语:为什么是一次觉醒?一次怎样的觉醒?

战国法家在道论本体化发展中的理论贡献

一、道论本体化的理论贡献

二、对老庄道论的本体论突破

三、对荀学和名学的偏废

四、结语:法家本体思想的历史地位

《大学》思想体系的中国特质

一、解题

二、“止于至善”:追寻至善“本体”?

三、“格物致知”:怎样把握至善“本体”?

四、“絜矩之道”:没有宇宙本体社会秩序将植根于何处?

五、结语:以仁为本

方法篇

关于《韩非子》中三组概念的矛盾

一、关于批判方法的简要说明

二、法、术、势的矛盾:古代政治在法权冲突中蹒跚行进

三、忠、贤、仁的矛盾:古代伦理在新旧纷乱中定于一尊

四、道、理、稽的矛盾:古代哲学在动静相反中把握真理

五、结语

为什么可以用发源于西方的哲学来研究中国思想?

一、问题的缘起

二、用来自西方的概念衡量本土思想=对本土文化缺乏信心?

三、思想和思想之间有没有可公度性?

四、为什么philosophy可以用来衡量中国思想?

怎样回应文化的不可公度性问题

一、问题的缘起

二、论文化只有不可公度性的理论困难

三、上升到普遍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余论:几个细节问题的说明

资料篇

齐国道论纲要

一、道论的形而上学

二、关于心术或内业的意义

三、道论的政治逻辑

四、德理统一与齐学体系的历史地位

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

一、问题的提出

二、老子对周代主流历史观中宗教和道德因素的否定

三、庄子对“性”“命”的思考及其历史观的内在矛盾

四、韩非子的纯粹历史理性的历史观

五、道法两家历史观之异同与其道论的一致

附录

将中国的思想文化“讲清楚”

一、中国人习惯以一种历史思维来思考问题

二、要学习西方的概念思维和范畴化思维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三、“胸怀天下,心存仁爱”应该是中国思想面对世界的基本态度

四、中国的思想本身非常丰富,但需要多方面的整合

五、加深理解中国轴心文化的重要性,面向未来迎接新的挑战

六、事实领域占领前沿,价值观念通体透明

参考文献

后记

道的生成与本体化:论古代中国的本体思想是2021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蒋重跃。

得书感谢您对《道的生成与本体化:论古代中国的本体思想》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电子书
熊逸为你还原老子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本色。
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电子书
熊逸作品,讲透古代中国的正义、道德、伦理,告诉你许多难题的答案。
传世励志经典:夹在道与势中的儒脉——中国大儒传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15位大儒的人物传记,它将丰富的儒文化人格化,使读者在领略大儒们人格魅力的同时,接受儒文化的养护,进而横向展现每位大儒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纵向梳理儒学二千余年发展的脉络。
严复的哲学思想: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开端 电子书
本书站在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点上,对严复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严复对中西古今文化的理解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了阐述,由此展开对严复哲学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和历史观、文化观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