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你初步建构起一个艺术学本体论研究的体系性构架。
内容简介
《艺术的本体与维度》立足于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吸收国内外艺术实践和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本源、功能和价值意义,探讨了艺术活动、艺术起源、艺术的创造与生产、艺术作品、艺术传达、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艺术的批评与阐释等理论,初步建构起一个艺术学本体论研究的体系性构架。
作者简介
作者陈旭光,男,浙江东阳人,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艺术系主任。1982-1987年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87-1991年于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91-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7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任教讲师。1999-2003任职副教授,2004年任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当代文化与艺术思潮、中外电影史等。兼职有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理事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丛书序言
绪论
第一章 “人的主题”与“艺术的自觉”:艺术的起源与历程论
第一节 艺术术语的由来与含义
第二节 人的主题与艺术自觉的历程
第三节 艺术的起源与原始艺术的魅力
第四节 艺术史:形象史、思潮史与心灵史
第二章 观念、精神或活动: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艺术观念
第二节 艺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
第三节 艺术:人类精神的家园
第三章 人文学科与人文意义:艺术学学科论
第一节 艺术学的历程
第二节 艺术学:对象、方法与体系
第三节 艺术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艺术价值与功能论
第一节 艺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
第二节 艺术的特殊意识形态性
第三节 艺术在文化结构中的位置
第四节 艺术的人文价值与文化“认同”功能
第五节 艺术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价值拓展和功能新变
第五章 “大乐与天地同和”:艺术本源论
第一节 “艺”与“道”:世界作为艺术的本源
第二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一):抽象与移情
第三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二):真实性与假定性
第四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三):再现与表现
第五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四):典型与意境
第六节 “走向过程”与现象学美学的超越
第六章 “搜尽奇峰打草稿”:主体创造或生产论
第一节 艺术家主体:艺术思维与创作心理
第二节 “人心之通天”:主体与客体的遇合
第三节 自然的人化: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第四节 语言的搏斗: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第五节 心灵的合唱:艺术创造中的多元对话与潜对话
第六节 作者论的沉浮:艺术从创作到生产的观念变迁与实践
第七章 风格与形式、结构与层次:艺术作品论
第一节 艺术风格与艺术风格的要素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分合: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
第三节 形式倾斜与结构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分析
第五节 艺术作品的物化与物或身体的符号化
第八章 接受与阐释:艺术接受论
第一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传播:“作者之死”与新创造的开始
第二节 共鸣或“视界融合”:艺术接受中的对话与潜对话
第三节 艺术接受中的程式、惯例、前理解与先结构
第四节 艺术接受的心理阐释:以电影为例
第五节 “空故纳万象”:艺术接受的态度与层次
第六节 艺术接受新变与基于此的艺术新变
第九章 方法、流派与转向:艺术批评论
第一节 艺术批评:维度与方法
第二节 艺术批评:流派与方法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文化研究转向
第四节 文化研究方法:限度与原则
第五节 文化研究反思与“宏大理论”批评
第六节 全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新变
第十章 艺术学的时代新课题
第一节 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
第二节 艺术实践对艺术理论的全面挑战
第三节 视觉文化转型对艺术的影响
第四节 数字技术的新美学与理论挑战
第五节 网络媒介文化的崛起与理论挑战
未完的结语:艺术永恒 艺境无涯
参考书目
艺术的本体与维度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旭光。
得书感谢您对《艺术的本体与维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