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范畴形成史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范畴形成史及其当代意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范畴史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有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范畴作为思想之网上的纽结,是理论展开深化的支点。列宁曾经强调过,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和运用的观点出发的思想史是研究最需要的东西。“社会形态”范畴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最核心的范畴之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核心范畴之一,完整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对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通过考察马克思视野中的“社会形态”范畴的形成发展史揭示了其基本内涵和本质规定,回应了目前理论界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各种争议,对我国范畴史工作的展开具有推动作用。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界的研究述评

三 本书的基本框架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章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范畴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社会形态范畴探索的起点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路径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范畴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社会形态范畴轮廓的基本形成

第二节 社会形态范畴的进一步明确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中社会形态范畴的运用和发展

第四节 “社会形态”范畴的明确提出及其意义

第四章 社会形态范畴在《资本论》中的运用与深化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深刻剖析

第二节 社会形态范畴研究的深化

第五章 马克思晚年对社会形态范畴的补充与深化

第一节 《哥达纲领批判》对社会形态范畴的深化

第二节 史前社会与东方社会的研究及其对社会形态范畴的丰富

第六章 恩格斯在社会形态范畴形成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

第一节 恩格斯在社会形态范畴形成中的贡献

第二节 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形态范畴的丰富和发展

结语 完整准确理解社会形态范畴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范畴形成史及其当代意义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静。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范畴形成史及其当代意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卢卡奇存在论的早期定向与晚年转向、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定向及其存在论基础、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及其存在论视域、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马尔库塞通向“具体哲学”之路及其存在论视域批判等。
文化世界的意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度 电子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
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下) 电子书
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是关于文化力量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和社会影响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电子书
本书汇集了俄罗斯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