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版)

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物联网核心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本书专门介绍WSN知识,涵盖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等各方面。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托中南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的建设,结合国内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情况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物联网中核心技术之一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知识,首先在简要介绍WSN的基础上,详细叙述WSN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设计要点及路由协议;然后介绍WSN中的主要技术,如通信标准、时间同步技术、节点定位技术、服务质量保障和网络管理,并给出WSN的仿真技术;接着介绍WSN中硬件开发、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的内容;最后给出WSN的应用案例。

作者简介

编著者刘伟荣,中科院自动化所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现为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云计算、5G车联网域。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受理发明专利8项、拥有软件著作权12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前言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优势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传感器的节点结构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及发展现状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挑战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设计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概述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研究现状及发展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关键技术

2.3.1 编码调制方式的选择

2.3.2 频率的选择

2.4 物理层调制/解调方式与编码方式

2.4.1 M-ary调制机制

2.4.2 差分脉冲位置调制机制

2.4.3 自适应编码位置调制机制

2.5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设计

2.5.1 频率分配

2.5.2 通信信道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链路层设计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链路层概述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链路层研究现状与发展

3.2.1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的分类

3.2.2 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链路层的关键问题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

3.4.1 基于竞争的MAC协议

3.4.2 基于分配的MAC协议

3.4.3 混合型MAC协议

3.4.4 跨层MAC协议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层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概述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研究现状和发展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关键问题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4.4.1 基于数据的路由协议

4.4.2 基于集群结构的路由协议

4.4.3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协议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协议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协议概述

5.2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研究现状和发展

5.2.1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关键问题

5.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协议分析

5.3 无线传感器网格体系

5.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格体系结构

5.3.2 MPAS设计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通信标准

6.1 IEEE 802.15.4标准

6.1.1 IEEE 802.15.4协议简介

6.1.2 IEEE 802.15.4协议栈

6.2 ZigBee标准

6.2.1 网络层规范

6.2.2 应用层规范简介

6.3 无线局域网技术

6.3.1 无线局域网概述

6.3.2 网络拓扑结构

6.3.3 IEEE 802.11协议栈

6.4 蓝牙技术

6.4.1 蓝牙核心协议

6.4.2 蓝牙优势

6.5 UWB技术

6.5.1 UWB协议模型

6.5.2 UWB优势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时间同步技术

7.1 时间同步技术概述

7.2 时间同步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7.3 时间同步技术关键问题

7.4 传统时间同步技术

7.4.1 DMTS同步

7.4.2 RBS同步

7.4.3 TPSN同步

7.4.4 FTSP同步

7.4.5 传统协议比较

7.5 新型时间同步技术

7.5.1 协作同步

7.5.2 萤火虫同步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

8.1 节点定位技术概述

8.2 节点定位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8.3 节点定位技术关键问题

8.4 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8.4.1 三边定位

8.4.2 角度定位

8.4.3 测距定位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8.5 基于非测距定位技术

8.5.1 基本原理

8.5.2 典型算法

8.5.3 几种非测距的定位技术性能分析

8.6 协作定位技术

8.6.1 刚性图理论概述

8.6.2 协作体的定义

8.6.3 协作定义原理

8.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容错设计技术

9.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容错技术概述

9.2 容错设计模型

9.3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靠性分析

9.3.1 网络层可靠性

9.3.2 传输层可靠性

9.4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检测与诊断

9.4.1 基于空间相关性的故障诊断

9.4.2 基于贝叶斯信任网络的故障诊断

9.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恢复策略

9.5.1 基于连接的故障修复

9.5.2 基于覆盖的故障修复

9.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收集

10.1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收集概述

10.1.1 带有能量收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结构

10.1.2 能量收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与应用

10.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收集转换技术

10.2.1 光能的收集转换技术

10.2.2 风能的收集转换技术

10.2.3 生物能与化学能的收集转换技术

10.2.4 动能的收集转换技术

10.2.5 电磁能量的收集转换技术

10.2.6 热能的收集转换技术

10.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充电技术

10.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充电电路设计

10.3.2 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网络设计

10.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感知与能量收集的一体化

10.4.1 动能的感知与能量收集一体化

10.4.2 热能的感知与能量收集一体化

10.4.3 光能的感知与能量收集一体化

10.4.4 射频能量的感知与能量收集一体化

10.5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收集下的协议与应用设计

10.5.1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收集的MAC协议设计

10.5.2 能量收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设计

10.5.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充电与移动数据收集的联合设计

10.6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收集的技术展望

10.6.1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收集下的程序运行管理

10.6.2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收集下的通信优化

10.6.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集成设计

参考文献

第11章 服务质量保证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服务质量概述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服务质量研究现状与发展

11.3 无线传感器网络QoS关键问题

11.4 感知QoS保证

11.4.1 感知QoS概述

11.4.2 感知模型

11.4.3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算法与协议

11.4.4 亟待解决的问题

11.5 传输QoS保证

11.5.1 可靠数据传输

11.5.2 拥塞控制

1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网络管理

12.1 网络管理概述

12.1.1 网络管理的概念

12.1.2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12.2 网络管理研究现状与发展

12.2.1 SNMP的网络管理架构

12.2.2 网络管理新技术

12.3 网络管理关键问题

12.4 典型网络管理系统

12.4.1 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

12.4.2 层次式网络管理系统

12.4.3 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

1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仿真技术

13.1 网络仿真概述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研究现状与发展

13.3 常用的仿真软件

13.3.1 OPNET

13.3.2 NS2

13.3.3 TOSSIM

13.4 仿真软件比较

1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开发

1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开发概述

1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开发研究现状与发展

14.3 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14.3.1 核心处理模块设计

14.3.2 能量模块设计

1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操作系统

15.1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5.2 TinyOS操作系统

15.2.1 概述

15.2.2 TinyOS的系统架构

15.2.3 TinyOS编译机制

15.2.4 TinyOS启动机制

15.2.5 TinyOS任务调度机制

15.2.6 TinyOS的并发性

15.2.7 TinyOS的能量管理机制

15.2.8 通信机制

15.3 MANTIS OS操作系统

15.3.1 MANTIS OS的系统架构

15.3.2 应用程序设计

15.4 SOS操作系统

15.5 操作系统比较分析

1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件开发

16.1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开发概述

16.1.1 软件开发特点和设计要求

16.1.2 软件开发的内容

16.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开发的主要技术挑战

16.2 主要开发环境

16.2.1 nesC语言结构

16.2.2 nesC应用程序的分析

16.2.3 nesC程序的仿真

16.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设计

1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17.1 概述

17.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

17.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技术

17.3.1 静态部署

17.3.2 动态部署

17.4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实例分析

17.4.1 用于矿井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17.4.2 山体滑坡案例

1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 基于Z-Stack协议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

18.1 Z-Stack协议栈概述

18.1.1 Z-Stack产品特性与安装

18.1.2 支持Z-Stack的硬件和SDK

18.1.3 Z-Stack3.0的新特性

18.2 Z-Stack协议栈配置

18.2.1 Z-Stack协议的设备类型

18.2.2 Z-Stack协议栈地址与路由

18.2.3 Z-Stack协议栈配置选项

18.3 Z-Stack协议栈的运行流程

18.3.1 Z-Stack的OSAL运行机理

18.3.2 Z-Stack的消息队列和任务调度

18.3.3 Z-Stack的应用编程接口

18.4 Z-Stack协议栈的集成开发环境IAR

18.4.1 工程的创建与编辑

18.4.2 工程的编译与下载调试

18.5 Z-Stack协议栈开发示例

18.5.1 最简单的Z-Stack程序

18.5.2 基于Z-Stack协议栈的滑坡检测系统

1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版)是2021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伟荣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智能化协同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 电子书
本书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定位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定位算法的现状和技术难题,尤其是定位误差大、覆盖率低和算法复杂度高这些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RSSI节点定位算法、DV-Hop定位算法、质心定位算法等算法的不足,提出了智能化协同的节点定位算法,并通过对比和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本书所介绍的研究内容丰富,优化算法不但注重对细节的研究,更重视协同多个方面进行
无线传感器网络案例集成开发教程(ZigBee版)(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以培养读者的ZigBee应用技术集成开发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依托企业实际案例,按照企业开发实践和工作流程,将以ZigBee应用模块为基础的无线测温系统的集成开发组织成10个工作进程,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架构、ZigBee协议及相关解决方案、ZigBee应用模块特性与测试、KeilC51软件开发平台使用、控制器模块使用指南、串口模块设计与测试、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设计与测试、DS18
大话物联网(第2版) 电子书
通信圈子里的“古典名著”,畅销10年的经典好书,物联网基础知识普及读物。 大话物联网在保持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重点增强了图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并更新了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本书写作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从物联网的产生背景,到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特征、体系结构、发展现状,到物联网的标准化组织、标准化进展,再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支撑技术,面面俱到!
物联网概论(第2版) 电子书
本书通过梳理物联网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对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进行系统讲解,覆盖了物联网背景、架构、核心技术、应用等基本框架,形成了理论和实例、技术和应用、学术和产业相结合的物联网知识体系。本书共有10章,包括绪论、物联网体系架构、射频识别(RFID)系统、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物联网通信、物联网网络服务、物联网数据与计算、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安全机制、智慧地球与物联网应用等内容。物联网从
物联网概论第2版 电子书
本书以物联网中的数据流动为主线描述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从物品编码到自动识别、从传感器到传感器网络、从信号传输到信息呈现、从接入到承载、从局部网络到互联网、从终端设备到数据中心、从嵌入式系统到服务器集群、从数据融合到云计算、从设计思想到物联网标准,以广度为主,阐述了组建物联网的各种集成技术和所涉及的概念。本书可作为一般高等院校各专业物联网课程的入门教材,重点面向物联网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