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13辑,对习近平同志关于“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列讲话精神做了深入解读和阐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价值论等领域的问题展开了视野广阔而又有理论深度的学术探讨,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邓小平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富有个性的论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学好哲学 用好哲学
一 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二 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研究
一
二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演变的三个维度
一 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价值形态之变
二 从“肯定哲学”到“否定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功能形态之变
三 从感性存在到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理论形态之变
论马克思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扬弃和超越
一 从物质本体、知识本体到以人为本和实践本体
二 马克思实现本体论转向,引领哲学革命
三 马克思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扬弃与超越
黑格尔的幽灵与马克思的在场
一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神秘主义文风的批评
二 “颠倒”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逻辑意味着什么
三 马克思的在场标志与黑格尔的思想遗产
一个“怪物”的历史:《共产党宣言》首句译词的变迁
一 “怪物”隐喻的形成:《共产党宣言》首句翻译的版本变迁
二 “怪物”隐喻的使用:陈望道翻译的历史情境和修辞理论
三 “怪物”隐喻的效果:首句的色彩、语序和时态
未完成的“哲学的历史”
一
二
三
四
五
生产果真终结了吗
一 价值结构的革命
二 “生产的终结”
三 劳动的符号化和符号统治
四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失效
五 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有仿真效果
六 象征死亡:对抗资本主义符号统治的有效手段
七 劳动价值论不容否定
八 经济斗争仍然是当代社会斗争的基本形式
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观研究
一 1883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二 1883年之后恩格斯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
三 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问题——恩格斯1895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的发表过程和基本思想
社会形态与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形态与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当代解读
一 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合理关系
二 社会有机体语境下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和交往关系
三 社会有机体的管理和控制: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问题
四 改革与制度创新:社会有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
重思社会分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 马克思社会历史形态视域中社会分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 马克思揭示分工对人发展的双重影响:深刻的片面性与片面的深刻性
三 私有制与现代劳动雇佣制度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公共性转向
一 实践思维方式实现公共性转向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二 实践思维方式如何实现公共性转向
三 实践思维方式公共性转向的意义
循环时间到公共时间
一 遗失的理解
二 劳动:循环的时间
三 工作:持存的时间
四 行动:公共的时间
公共性之隐秘颠覆
一 我国现代社会一大隐忧:被消耗的公共性
二 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非症候化:道德和意义的包装销售
三 依法治国与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必由之路
历史唯物主义与价值论
文明与价值
一 文明的定位
二 文明的来源
三 文明的历史
四 文明的意义
五 文明的性质
六 文明的内涵
七 文明的培育
历史唯物主义认知的中国逻辑及其当代发展
一 二元结构下的历史唯物主义
二 三维结构下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凸显
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所“唯”何“物”
一 关系之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真实意谓
二 价值之维:社会生活的唯物质主义困境
三 实践之维:历史的真正根基及交往理性建构
“跨越论”的释义与释疑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与结论:从假说到科学的世界观
二 “跨越论”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佐证:假说、科学或误读
价值的客观性是否可能
一 问题的提出:“事实”与“价值”的两重性
二 历史科学的概念构成:从“普遍性”到“个别性”
三 历史科学概念的价值担当:“普遍的个别性”是否可能
四 历史科学价值的客观性:“普遍的个别性”如何可能
五 价值客观性的先验论证:李凯尔特历史科学的方法论
六 结语
价值之“是”与我国的价值论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关系说”的问题
三 从“什么”到“是”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人格的塑造
一 生态人格的内涵
二 生态人格塑造的必要性
三 生态人格塑造的三条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个体主体分析
一 个体主体的当代内涵
二 时代价值观重塑中的选择性“漠视”
三 个体层面“传统社会主义”维度淡化的后果分析
四 可能的对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试论哲学的民族性
一 探究一般规定性:哲学的民族性如何诠释
二 考量不同哲学形态:哲学的民族性如何呈现
三 思索哲学发展之路:哲学的民族性何以前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之关系概论
一 “两化”的哲学内涵
二 “两化”的关系研究
三 “一体两化”——“两化”关系的本体论视域
四 “殊途同归”——“两化”关系的认识论视域
对“马克思”与“孔夫子”和平共处的再思考
一
二
三
中国梦与中国话语
一 中国梦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目的王国论的话语方式
二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目的王国的现代重建
三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目的王国的中国式现代重建
用法治文化塑造法治中国
一 法治文化彰显“法治中国”的文化面貌
二 法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化形态
三 法治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四 建设法治文化是一项深刻持久的公共文化事业
矛盾视域中的和谐社会
定慧双修与永续创新的智慧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之问
顶尖帅才和官产学研一体化
顶尖帅才和顶层设计师
会当凌绝顶
定慧双修 永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之作
在回归中实现创新
《妙喻连珠——李瑞环著作中的比喻和用典》选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年第4辑总第13辑)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年第4辑总第13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