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研究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学新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本论国际经济危机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全面综述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总结我国的金融周期的特征事实,探讨全球金融周期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分析我国的财富总量与财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评价我国的宏观调控。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编写说明

前言

目录

上篇 周期波动篇

第一章 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演变

三 三次范式转换

四 金融摩擦与经济周期

五 异质性代理人模型

六 小结

第二章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历史考察

一 引言

二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轨迹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

四 危机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运行机理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三章 中国的金融周期:资产负债表视角

一 引言

二 金融业膨胀和金融体系复杂化

三 非金融企业的杠杆背离

四 居民财富规模扩张与结构变化

五 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转型

六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体制和结构视角

一 引言

二 国有企业与经济周期波动

三 地方政府与经济周期波动

四 市场扭曲与经济周期波动

五 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

第五章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外部冲击视角

一 外部需求冲击

二 货币政策外溢效应

三 跨境资本流动冲击

四 汇率冲击

第六章 全球经济周期波动的新趋势

一 从大稳定到大衰退

二 需求不足与“长期停滞”

三 生产力危机?

四 从增长到分配:全球趋势

下篇 宏观调控篇

第七章 中国宏观调控框架转型与创新

一 引言

二 短期调控与长期调控相结合

三 构建“双支柱”金融调控政策框架

四 更充分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改善供给端中的作用

五 寻求本外币政策协调配合中的最优中间解

六 结语与展望

第八章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

一 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 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四 中国货币需求的估计

五 对中国货币政策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探究

第九章 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与转型

一 引言

二 影子银行与货币创造

三 利率形成机制与传导机制

四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中国实践

五 货币政策框架的系统性方案

六 小结

第十章 后危机时期的财政政策

一 引言

二 财政乘数

三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五 小结

第十一章 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一 引言

二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三 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安排

四 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构建

五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十二章 内外均衡中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

一 引言

二 “三元悖论”框架

三 汇率制度与自动稳定器

四 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五 资本管制的实践及其有效性之辩

六 国际货币政策的联动及中国的选择

七 结论与政策讨论

附录一

附录二 “资本外流”与“净误差与遗漏”

后记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汤铎铎。

得书感谢您对《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的资本存量与宏观经济波动 电子书
本书以资本存量估计及其应用为主线,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933年的投资(资本集成)估计;1903~1952年中国的投资估算;1952年以来中国有效投资估计;基于资本存量,估算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并依此解释中国的高投资率现象;分析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国资本等要素配置的变动特征。
区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 电子书
区域层次的经济增长与波动问题是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交叉领域,也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旨在从区域层次探寻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特征和规律,把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波动特征和规律的成因。作者首先总结、梳理了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等相关理论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经济学工具,对50多年来全国和东南、东北、中部、西部各
后危机时代嵌入多重计量属性的财务报告拓展研究 电子书
本文剖析微观因素会计计量如何通过一系列链条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机理;分析了多种计量属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拓展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经济波动中交叉融合应用的理论基础;构建公允价值计量模型表明其具有顺周期性;解决如何拓展财务报表列报并披露信息,尤其是与市场波动关联强的科目,以此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样信息需求。认为完善计量属性运用和完善信息披露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路径,有助于防范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的风险。
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2020年卷) 电子书
本书共收到30多篇学术论文,论文内容涉及财务审计与组织风险管理、公共政策与政府风险管理、社会保障与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安全与网络风险管理、资源约束与产业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中国经济展望报告(2017):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波动 电子书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及其专家库学者对“十三五”规划初期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