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

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通俗易懂研究中国舞蹈史,带你领略舞蹈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及法则。

内容简介

一部舞蹈专门史,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政权的改朝换代进行分期,共分七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西夏元时期、明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

尽管政权的更替和舞蹈艺术的变迁并非完全同步,但是,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作者简介

作者孙景琛,1929年生于上海。1949年春考入华北大学三部(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结业后分配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后改组为中央歌舞团)任演员,后兼实习编导。

1954年调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简称舞研会。即第二届中国舞蹈家协会),先后担任编辑组长、研究组长等职,从事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编辑工作。在此期间,负责创刊并主持编辑出版了《舞蹈学习资料》、《舞蹈丛刊》、《舞蹈》等期刊及《苏州道教艺术集》、《曲阜祭孔乐舞》、《古代乐舞论著选编》、《论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变革》等学习资料。

发表的论文有《开展舞蹈艺术的理论建设工作》、《龙飞凤舞颂今朝》、《我国古代乐舞观》及专著《舞蹈讲座》等。1956年舞研会筹建中国舞蹈史小组,在欧阳予倩老师指导下,开始学习舞蹈史研究工作,参与查检和编辑出版《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

1961年中国舞蹈史教材编写组建立,任组长。组织编写《中国古代舞蹈史长编》及教材,并负责撰写其中的先秦部分。文革后于1978年调回舞协,任领导核心组成员,为恢复舞协进行重组工作。1981年由文化部任命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副主编,负责组建总编辑部并主持工作。

历时20年,经全体参与者的密切协作,于2001年完成了全国共40卷的终审和出版。同时期发表的个人专著有《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舞蹈知识浅谈》、《中国历代舞姿》(合)、《北京传统节令风俗和歌舞》(合)、《中国舞蹈》(合)及论文《“大傩图”名实辨》、《〈九歌〉源流》等。

章节目录

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

版权信息

先秦卷 图版

总序

第一章 远古 (公元前21世纪前)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原始文化及舞蹈的萌芽和形成

第三节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的发展(上)

第四节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的发展(下)

第五节 古代传说中的原始氏族、部落和舞蹈

第六节 原始舞蹈的内容、形式和社会作用

第七节 结语

第二章 夏、商 (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舞蹈

第三节 从启和桀的传说中探索夏代舞蹈的发展

第四节 商代——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的舞蹈

第五节 巫、乐舞奴隶和民间的歌舞活动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六代舞”的确立

第三节 “小舞”及其他仪式舞蹈

第四节 宫廷乐舞机构和舞蹈教育

第五节 宗教祭祀舞蹈

第六节 民俗歌舞的发展

第七节 女乐、倡优和宫廷贵族生活中的舞蹈活动

第八节 舞蹈文化的交流

第九节 “新乐”与“古乐”之争和雅乐的衰落

第十节 “百家争鸣”中的乐舞理论

第十一节 结语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中国舞蹈通史(秦汉卷)

版权信息

秦汉卷图版

总序

概况

第一章 秦汉时代的民间乐舞

第一节 以手、袖为容的舞蹈

第二节 手执武器的舞蹈

第三节 手执乐器的舞蹈

第二章 歌、舞、乐间奏的相和大曲

第一节 相和歌的七种曲式

第二节 相和歌(大曲)的演奏方式及其乐器

第三节 汉代的相和大曲

第三章 角抵百戏与舞蹈

第一节 角抵的起源与角抵戏

第二节 汉画像中的角抵百戏

第三节 角抵百戏对舞蹈的影响

第四章 中外各族的乐舞交流

第一节 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

第二节 中原与东夷地域的乐舞交流

第三节 中原与西南夷地域的乐舞交流

第五章 宫廷女乐及其表演艺术

第一节 秦汉宫廷的倡优女乐

第二节 秦汉时代的著名舞人

第三节 《盘鼓舞》舞人的表演技巧

第六章 宴饮生活中的舞蹈

第一节 宴饮中的即兴歌舞

第二节 宴饮中的交谊舞“以舞相属”

第七章 秦汉宫廷的典礼乐舞

第一节 制礼作乐与雅乐舞的形成

第二节 秦汉的郊祀乐舞

第三节 《五行舞》与五行学说

第四节 板楯蛮与《巴渝舞》

第八章 民俗祭祀舞蹈

第一节 逐疫仪《大傩舞》

第二节 求雨仪《舞雩》与《龙舞》

第三节 祭稷神仪《灵星舞》

第四节 图腾崇拜《百兽率舞》

第九章 国家的乐舞机构

第一节 分掌雅、俗乐舞的太乐署与乐府

第二节 乐府促进了两汉俗乐舞的兴盛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中国舞蹈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版权信息

魏晋南北朝卷 图版

总序

概况

第一章 清商乐舞

第一节 清商乐的来源及其发展

第二节 曹魏三祖与清商乐

第三节 吴声歌曲与西曲舞歌

第四节 杂舞与歌舞

第二章 宫廷女乐

第一节 曹魏时代的“铜雀伎

第二节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女乐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女乐

第三章 歌舞戏、百戏与俳优

第一节 角抵百戏与俳优

第二节 歌舞戏

第四章 中外各族乐舞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特善诸国的《龟兹乐》

第二节 称为“国伎”的《西凉乐》

第五章 石窟艺术中的舞蹈形象

第一节 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 云冈石窟中的舞蹈形象

第三节 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的舞蹈形象

第六章 宗教活动中的乐舞

第一节 佛教和道教活动中的乐舞

第二节 巫舞

第三节 傩仪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雅乐舞

第一节 文舞与武舞的沿用和改变

第二节 郊祀乐舞与郊庙乐舞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中国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

版权信息

隋唐五代卷 图版

总序

概况

第一章 繁盛精湛的表演性舞蹈

第一节 “健舞”“软舞”类各舞的源流及其艺术特色

第二节 乐舞大曲的结构形式及其代表作——《霓裳羽衣》

第三节 歌舞戏的发展

第四节 其他表演性舞蹈

第二章 来自民间的宫廷宴享乐舞

第一节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

第二节 《立部伎》、《坐部伎》的内容形式及舞蹈特点

第三节 《南诏奉圣乐》及其他进入宫廷的少数民族及外国乐舞

第三章 群众自娱性舞蹈、民间祭祀及寺院中的舞蹈活动

第一节 群众自娱性舞蹈

第二节 民间祭祀及寺院中的舞蹈活动

第四章 乐舞机构和舞人

第一节 乐舞机构

第二节 各种舞人

第五章 隋、唐舞蹈形象和舞谱

第一节 隋、唐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 舞谱

第六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舞蹈概况

结论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版权信息

宋 辽 西夏 金 元卷 图版

总序

第一章 两宋的舞蹈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宫廷“队舞”和表现人物故事的大曲歌舞

第三节 宋代的雅乐及其传播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舞队”——民间舞

第五节 石窟中的宋舞

第二章 辽、西夏、金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

第一节 辽的舞蹈

第二节 西夏的舞蹈及其他

第三节 金的舞蹈

第三章 宋代少数民族的舞蹈和舞谱

第一节 少数民族的舞蹈

第二节 舞谱

第三节 结语

第四章 元代的舞蹈概况 (公元1279—1368年)

第五章 宗教与宗教舞蹈

第一节 蒙古萨满教与萨满舞

第二节 佛教与佛教舞蹈

第六章 宫廷舞蹈与民间舞蹈

第一节 宫廷队舞

第二节 其他宴享娱乐的舞

第三节 乐舞机构和乐曲

第四节 民间舞

第七章 元杂剧中的舞蹈

第八章 文物壁画中的元代乐舞形象

结语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中国舞蹈通史(明清卷)

版权信息

明清卷图版

总序

概况

第一章 戏曲舞蹈

第一节 明、清戏曲舞蹈的发展

第二节 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的地方戏

第三节 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剧目及有关资料探索戏曲舞蹈的艺术成就及其审美特征

第二章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各族民间舞蹈

第一节 汉族民间舞蹈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

第三章 宫廷雅乐、宴乐舞蹈和朱载堉的舞论及拟古舞谱

第一节 雅乐、宴乐舞蹈

第二节 朱载堉的“舞学”和“拟古舞谱”研究

第三节 宫伎、官伎、家伎舞蹈余波

第四节 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客龄

结语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中国舞蹈通史(中华民国卷)上下

版权信息

中国舞蹈通史:中华民国(卷上)

中华民国卷 图版

总序

概况

第一章 都市舞蹈(1912—1936)

第二章 革命根据地歌舞(1927—1936)

第三章 沦陷区大后方和国统区舞蹈(1937—1949)

中国舞蹈通史:中华民国(卷下)

第四章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歌舞(1937—1949)

第五章 汉民族地区民间舞蹈

第六章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舞蹈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是2010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孙景琛。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舞蹈通史(先秦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先秦古礼探研 电子书
礼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先秦古礼幽眇,传统礼仪研究聚讼纷纭,本书综合利用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资料,对先秦时期的祼礼、朝聘礼、赠馈、牲体礼等礼仪做了多角度、多视野的综合研究,对礼仪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提出了独到的认识。研究古礼的意义,不是要恢复古制或以古律今,而是为了探究其化民成德、敦睦群伦的功能,探求其内在的人文精神,以期稽古振今。
中国政治思想史(套装共3册):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元明清卷 电子书
先秦文艺思想史 电子书
本书将文艺思想史研究与历史、思想史的研究融会贯通起来,揭示文艺思想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英美卷 电子书
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英语世界中的中国文论研究。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东亚卷 电子书
本书主要梳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在日本与韩国的介绍、研究及其影响的状况。由于一千多年以来接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日本汉学不仅起源甚早,而且在世界汉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韩国的汉学也同样历史悠久、根深叶茂,尤其是自现当代以来学者辈出,成就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