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及其周边

思想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及其周边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揭示了中国文学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面貌、特点和发展动因及其内在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文学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出发,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力图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上探索和挖掘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创作主旨,希望能从多种角度和更高层面,揭示和阐释文学史发展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学面貌和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学史研究的发展。

作者简介

巩本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延世大学、香港珠海学院、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大阪大学访问教授,兼任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高级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大学教授、《中国诗学》主编,主要著述有《宋集传播考论》《唱和诗词研究》《辛弃疾评传》《广弘明集释译》《程千帆沈祖棻学记》《中国现代学术演进》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言

第一章 屈原的心路历程及其文化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退将复修吾初服”与“就重华而陈词”:屈原的心灵变化

三、“退修初服”与“陈词重华”的文化心理背景

第二章 楚宗庙祠堂壁画与《九歌》的创作

一、从《九歌》之名谈起

二、对前人诸说的分析

三、王逸《天问章句叙》的启示

四、先秦两汉的壁画遗存

五、“诗中有画”:《九歌》的图像分析

六、“着壁成绘”:从后世《九歌》题材的绘画反观《九歌》

七、结语

第三章 战国纵横家与汉大赋的起源

一、“赋者,古诗之流也”

二、“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三、“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四、“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五、汉大赋源于战国纵横家的游说进谏之辞

第四章 魏晋“才性论”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

一、“才性论”溯源

二、“风骨论”与曹丕“文气论”和刘劭《人物志》

三、“风骨论”的理论内涵

四、“选文以定篇”

第五章 《文心雕龙·程器》篇主旨和文人“不护细行”的论辩

一、“于文外补修行立功”:《文心雕龙·程器》篇的主旨

二、“不护细行”与文人的自觉

三、“不护细行”与后世的文学批评

第六章 盛唐的政治、社会与诗歌创作的繁荣

一、《河岳英灵集》:一部唐人选唐诗的代表作

二、盛唐诗歌与“盛世”的暌离

三、殷璠兼重古、近二体的“声律说”

第七章 兵家思想与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

一、从地势之“势”到兵家之“势”

二、兵家之势与魏晋的书论和文论

三、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内涵

第八章 宋初政治与“四大书”的编纂

一、崇儒重文与《太平御览》的编纂

二、“兄终弟及”与《太平广记》的编纂

三、《文苑英华》的编选

四、《册府元龟》对太宗朝图书编纂的纠正

第九章 北宋党争与梅尧臣的诗歌创作

一、“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

二、“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

三、“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

第十章 “诗穷而后工”说的历史考察

一、“诗穷而后工”说的提出

二、庆历党争与“诗穷而后工”说

三、“诗穷而后工”说的接受

第十一章 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

一、欧阳修经学的起点、观念与方法

二、欧阳修经学的特色和成绩

三、从欧阳修经学看北宋疑经风气的兴起

四、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

第十二章 苏轼的思想学术与文学创作

一、苏轼自幼所受的教育

二、抚视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苏轼的思想学术

三、“性命自得”与自然为文

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的诗歌

五、“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的文章

六、“指出向上一路”:苏轼的词

第十三章 “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乌台诗案”新论

一、“吾穷本坐诗”:“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

二、“坐观不救亦何心”:《乌台诗案》所反映的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三、“不可以合,又不可以容”:《乌台诗案》所反映的苏轼心态

四、“人间便觉无清气”:东坡“乌台诗案”的再评价

第十四章 北宋党争与清真词的创作

一、周邦彦的思想性格

二、新旧党争与《清真词》创作

第十五章 辛弃疾南归后心态平议

一、“无说处,闲愁极”

二、“蛾眉曾有人妒”

三、“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

四、“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

第十六章 辛弃疾南归前期的词作

一、南归之初的词作风格

二、南归之初词风的成因

第十七章 南宋文化“绍兴”与《宋文鉴》的编纂

一、《宋文鉴》编纂始末

二、《宋文鉴》的编纂宗旨

三、《宋文鉴》编选的思想倾向

四、《宋文鉴》的编选与吕氏理想政治

五、《宋文鉴》的编纂与北宋党争

六、《宋文鉴》对北宋文学面貌的呈现

七、《宋文鉴》与南宋文化“绍兴”

第十八章 《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从《古文关键》到《唐宋八大家文钞》

二、茅坤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理论新创及其思想背景

三、《唐宋八大家文钞》与唐宋八大家地位的确立

四、《唐宋八大家文钞》的嗣响

第十九章 《宋诗钞》的编纂及其诗学史意义

一、明末清初江浙藏书之风与《宋诗钞》的编纂

二、晚明潘是仁所编《宋元诗集》及其与《宋诗钞》的关系

三、《宋诗钞》编选倾向新探

四、《宋诗钞》编纂的诗学史意义

附录一 “与其过而废也,毋宁过而存之”

附录二 领域的拓展与方法的更新

征引书目

后记

思想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及其周边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巩本栋。

得书感谢您对《思想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及其周边》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新编外国文学史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 电子书
本书分为理解“当代”的维度、谱系与地图、观念与情感、现象与个案、问题与未来五部分,内容包括:“中国故事”与重建集体性、日新的传统与融合的主体、个体记忆的道德超越、当代散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何谓当代小说的史诗性等。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电子书
本书分七编三十三章,前两编《通论》《本论》和第七编《结论》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展开,《通论》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对文学的定义、起源、用途以及文学史的目的等进行了叙述;《本论》对国语文学的范围,国语文学与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古代文明、文法等的关系,国语文学的分类、史料、分期等问题做出了论述;《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总结评价,从“体裁”“美质”及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展望。第
思想型的作家与思想型的学者:王富仁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电子书
王富仁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和坚定的勇气,在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他所提出的“思想革命的镜子”、“回到鲁迅”、“新国学”等构想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研究史上不可绕过的学术高点,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本书将“思想性”视为王富仁与现代文学的精神契合点,无论是王富仁本身的研究特点和研究风格,还是鲁迅、胡适、曹禺等王富仁研究的对象,极富“思想”性都是他们的共同特性。本书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