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建造纸上庭院的现代山水画。一部触摸江南气候和风物的私人地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笔力集中于江南风物、人情,在气候和地域里寻找个人的记忆,让独特的江南在有温度和深度的文字中徐徐展开,展示出一种缓慢、悠闲而惬意的生活状态。
作家把这本书作为一座丰饶的庭院,并以一种独特的声音抒发出对这个“庭院”的诚挚感情。其中部分已发表的文字获得了读者和业内极高的评价。
书稿编排颇显作者的用心,以《时序》《庭内》《院外》《人间世》四辑构成经纬,建筑起了这座纸上的江南庭院,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在对江南一些地域的行走和深入中,尤其在对时间的触摸和凝视里,诗人试图以文字塑造出灵魂中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无尽眷恋。
作者简介
作者李郁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任杭州日报文体副刊中心首席编辑。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作家》《山花》《诗刊》等报刊。出版有诗集《岁月之光》《醒来在秋天的早上》、散文集《孤独的慰藉》(合著)、报告文学《突破》等。组诗《灯神》获《人民文学》杂志诗歌奖、组诗《在仁庄的对话》获《山花》文学奖、诗集《醒来在秋天的早上》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卷 时序
小满:时光之渡
一个内敛的节气
温和之美
它的满是小的
一段预料中的煎熬
这一天,是个渡口
醒来在秋天的早上
一夜之间秋天大面积地降临
人的心思或许就藏得深了
秋天的另一半注定了盛极而衰
这种醒来是人生的一次完成
终将归于沉寂
雪:零度以下的声音
是我们庸常生活中的盐
雪有它自己的温度
时有一种深情的蔚蓝
雪在烧
我所听到的雪的一种
草木或他日之歌
我们这个可感知世界的引力波
死亡的诗意
一些坚冰也许能够消融
终究,我们有悲哀
梯斜晚树收红柿
秋天记忆里的一大乐趣
仿佛是一只只秋日的大地之眼
最朴素的真理
采摘的人心里也就稳妥了
少年游:我们的生活笔记
旅行
我们,我们的态度
诗人之死
名单
70年代
日常生活及其他
朗诵
接近于无限美好的伤感
春天也是这样细细溜过去的吧
不同的春天
所有的喧嚣都在积蓄
或许,是因为它在春天里
花谢花开
坐看云起时
采桑
向日葵的故事
沉默的碎瓷
百年墓园
碗窑行
夜宿太子庵
时间尽头的余温
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
化为灰烬,但犹有余温
医院里的小启示录
她形成了一个空缺
她只是跑到了时间之外
第二卷 庭内
一曲溪流一曲烟
在途中,或许让他们看到了芦苇的“灵魂秘密”
且留下,把西溪弹奏成一曲天籁
归来,在这里放下自己的行囊
深夜远眺
周围的一切都已沉寂
在你已逝的日日夜夜里
一支烟已快到尽头
是冷和暖之间所揭示的
这深夜片刻的远眺
移动的墙
正如我们的呼吸
对秩序的渴望
一滴沧桑中的泪
暗示
另一条迷途
灯把影子抛给了墙
刹那芳华
日常
午后
片段
声音
回忆
钥匙
爱情
瞬间
言辞片段
焦灼
觉醒和迷途
雨天的书
热情
狂乱
雪
塑像及其阴影
言辞片段
门
一首失而复得的诗
玻璃之城
落叶
旅途
电话铃声响起……三声后又突然停止
沙漏
场景
一个夜晚
陌生
走过玲珑
两个记忆:住的形而上学和它的诗意
家是通往记忆的唯一钥匙
建筑的发展是我们理想的回归
风景在这里消融:和自然合成了共同的记忆
行到水穷处
密云不雨本来寺
胜处入画远
我们光阴里的柔软
夜色中的邂逅
是清风在倾诉
第三卷 院外
海之远眺和漫长的旅程
在时间的积淀下
时尚的相互影响
时间的磨合
延续
梦里海浪踏长天
远行的河
运河之畔的一个符号
消失的和终将消失的
河水之下
那种源远流长的力量
变,和从未改变的
郁达夫,那个时代的火车代言人
因为火车,他能够走了那么多的地方
风雨茅庐,他以为天堂就是乡关
《感伤的行旅》,透过他的眼睛我看到
“幸福终点站”:他的行旅突然休止
札记六则
关公战秦琼
螺蛳壳里的浮生
指缝间的游戏
他们是骑马还是坐轿?
在他们美丽的岁月中
且饮茶
第四卷 人间世
穿行,或在时间里悠荡
他们的博物馆之旅会从这里开始
风景犹如我们内心与光阴的邂逅
时间把它们泡成了一壶浓郁的茶
它们会比我们更加长久地存于时光之中
恍惚如海
是什么打开了他们的门?
香榧眼
杂树在岁月中成了一种经济作物
像是空气中的一枚枚刺
在光线的明暗里
杂树生花
如果斑斓之蝶正好蹁跹而过
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一碟佳果
既定的命运
仿佛让你的手伸出去
江南风物志
径山:非典型山居生活的钥匙
四季流水
行乐争昼夜
水——记忆的码头
后记 一个人的地理学
盛夏的低语是201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郁葱。
得书感谢您对《盛夏的低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