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汉语论稿续编

汉字汉语论稿续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汉字理论、词汇语义及语言学史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为《汉字汉语论稿》的续编,主要收编李运富教授2008年至2017年之间的论文及文稿,也补收了部分2007年之前原来《论稿》未收录而作者认为有一定纪念意义因而希望集中保存的文稿。

集中收录的论文,就内容而言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汉字理论与应用;二是词汇语义学;三是语言学史。

作者简介

作者李运富,1957年生,湖南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担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轮值),《励耘语言学刊》(CSSCI)主编,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目录

学术史研究

汉语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求真有

二 求真意

三 求真评

异时用字的变化与“古今字”的研究

一 异时用字的变化

二 古代学者的“古今字”观念

三 现代“古今字”研究的误区

四 “古今字”研究的正确方向和学术价值

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

论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图

一 引言

二 “分别文、累增字”的理论背景

三 “分别文、累增字”的研究意图

四 结语

从“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看后人对这些术语的误解

一 引言

二 “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

三 后人的误解

《说文解字》的析字方法和结构类型非“六书”说

一 “六书”不等于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和类型

二《说文解字》的析字方法不是“六书”

三 许慎分析汉字的方法

四《说文解字》的结构类型

“六书”性质及价值的重新认识

一 “六书”本义

二 “六书”的学术性偏离

三 “六书”的教学价值

四 结语

《説文解字》“含形字”分析

一 “含形字”中“形”的所指

二 “含形字”中“形”的分析

三 “含形字”的結構類型

四 “含形字”不等於六書“象形字”

參考文獻

《説文解字》“从某字”分析

一 “从某”中“某”的功能

二 “从某字”的結構類型

三 “从”的性質及作用

汉字“独体”“合体”论

一 许慎的“文”与“字”

二 “独体”“合体”的源流与问题

三 科学的“独体”“合体”观

“形声相益”新解与“文”“字”关系辨正

一 “形声相益”旧说质疑

二 “文”“字”关系旧说质疑

三 “形声相益”新解

四 “文”“字”关系辨正

汉字研究

“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申论

一 “汉字三要素说”的理论缺陷

二 “汉字三维属性”与“汉字学三个平面”

三 “汉字职用学”是“三个平面”的重点

四 “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

一 汉字职用的考察材料

二 汉字职用描写的用语

三 汉字职用的考察视角与基本内容

“两”字职用演变研究

一 “两”字的形体构意及其本用职能

二 “两”字的兼用职能

三 “两”字的借用职能

四 “两”字职用的演变

五 “两”字职用总结

汉字超语符功能论析

一 利用汉字构件表达超语符信息

二 利用汉字外形表达超语符信息

三 变异正常字形表达超语符信息

四 结语

传世文献的改字及其考证

汉字的文化阐释

一 文化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 汉字形态的文化阐释

三 汉字结构的文化阐释

四 汉字职能的文化阐释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一 汉字源远流长,具有历史生命力

二 汉字内涵丰富,具有文化创造力

三 汉字职用灵活,具有超常表现力

四 汉字沟通方言,具有民族凝聚力

五 汉字传播广泛,具有跨文化影响力

汉字的历史与现实

【汉字的产生】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现实问题】

汉字演变的研究应该分为三个系统

一 全面分析材料

二 系统比较异同

三 深入解释原因

汉字结构演变研究的新成果

一 研究视角方面

二 研究技术方面

三 研究内容方面

四 研究资源方面

“异体字”研究也要重视“用”

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

楚国简帛文字研究概观

一 文字释读与考证

二 字表的整理与编制

三 语言与文字通论

四 内容方面的探索

五 综合研究

六 研究综述

七 构形系统研究

考釋出土文字應當重視構形理據

(一)釋“

(二)釋

(三)釋“堅”“賢”

(四)释“

(五)釋“典”

(六)释“

楚國簡帛文字叢考

一 與構件的多寡有無相關之字

二 與構件的認同別異相關之字

三 與理據的分析解説有關之字

四 與省借變異有關的字

五 与其他條件相關之字

《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后记

《汉字学新论》后记

《汉字职用研究》前言

汉字的构形原理与讲解原则

一 汉字的构形原理

二 汉字的讲解原则

汉字教学的理与法

一 汉字的构造之理

二 汉字的教学之法

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

一 引言

二 汉字特点的比较对象

三 汉字特点的比较角度

四 汉字的三维特点

五 从汉字的特点看对外汉字教学

六 结语

汉字教育的泛文化意识

一 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石

二 汉字的泛文化性

三 汉字教育应有“文化意识”

四 目前汉字教育存在的问题

五 汉字教育的正确方向

古代的形體分析方法及其在現代的應用

一 許慎的形體分析方法

二 現代漢字教學對古代形體分析方法的借鑒

文字不只是语言的代码

坚守汉字的文化担当

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

一 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

二 多角度的汉字理论探讨

三 细致扎实的材料整理及字词考辨

四 改革进取的汉字教育

五 额外的收获——文言文教学及其他

词汇语义训诂研究

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的分析与描写

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

论汉语复合词的词素意义

一 词素意义的特殊性

二 词素意义的确定

三 词素意义的词典处理

佛缘复合词语的俗解异构

宋代墓志複音詞來源考察

一 引言

二 宋代墓志中的傳承複音詞

三 宋代墓志中新見的複音詞

論“典故詞”的詞典處理

论造词用典与言辞用典

一 典故与用典

二 造词用典

三 言辞用典

四 结语

略谈源自佛教的汉语熟语

一 引言

二 佛源熟语的判别

三 佛源熟语的演变与应用

四 结语

“一丝不挂”多义源流考辨

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

汉语同义词研究大有作为

善学者明其理 善行者推其法

语法修辞研究

数量结构的误用

《马氏文通》的价值,九十年汉语语法学的不足及其他

《左传》中“吾”“我”格表示的分裂条件

一 “格”概念的使用

二 主语位置

三 名词限定语的位置

四 分析的对象

五 结语

《中國古典語法》前言

锐意创新 独具特色

一 建立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古汉语修辞学体系

二 增添了新鲜而有价值的古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内容

三 挖掘了更为丰富典型的古汉语修辞素材,运用了最适合修辞研究的比较方法

四 行文质朴细密,论述深入浅出,加强了古汉语修辞学的实用性

简评宗廷虎先生《中国现代修辞学史》

修辞同义关系的“同”与“异”

1978—1990年修辞学再度繁荣综述

80年代修辞学史研究概述

关于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研究述评

(一)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是否都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其间的关系和比重如何

(二)文风以及主题思想的提炼和题材的选择是否为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三)篇章结构是否为修辞学研究的范围

(四)语体风格是否为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五)“同义现象”是否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修辞现象分类综述

(一)“想彩”“语彩”分类法

(二)“消极”“积极”分类法

(三)“一般”与“特殊”分类法

(四)“规范修辞”与“艺术修辞”分类法

(五)“四法”分类法

(六)语言单位分类法

(七)语言要素分类法

(八)语体领域分类法

文艺修辞学研究概观

《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后记

综合及其他

当务之急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借古鉴今谈语文阅读教学

一 阅读目的

二 阅读教材

三 阅读方法与要求

“语文”的核心是“言语作品”

《新概念语文·中学文言文读本》前言

《三国演义》导读

一《三国演义》解题

二 作者罗贯中

三 主题思想

四 文学艺术鉴赏

五 阅读价值

六 本书阅读指导

《大学语文》序

《古代汉语教程》前言

《古汉语字词典》前言

《汉字汉语论稿》前言

《谢灵运集》前言

《〈吕氏春秋〉精选本》前言

一 吕不韦其人

二《吕氏春秋》的成书

三 《吕氏春秋》的内容与思想

四 《吕氏春秋》的影响及后世对它的研究

五 关于本书

涌泉之恩述点滴

说“和”

北京市社科规划工作见闻点滴

全国青年汉语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广州举行

肩历史重任,创学术新风

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成立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开创现代学术新风

附录

李运富未入集文章存目

学史求真,学理求通

一 实事求是,学史还其真

二 勇于创新,学理求其通

三 李运富的治学特点

汉字汉语论稿续编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运富。

得书感谢您对《汉字汉语论稿续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不错老师的汉字课 电子书
本书讲述生活中常见、中小学常考的易错字,从字义这个方面,纠正常见汉字谬误,解读传统文化。
汉字的形式构想与表达 电子书
本书通过字体设计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创造字形的方法。全书分为两个模块:概念构建和文字形态表达。概念构建解决作品的主导思想,形态表达解决作品的视觉造型,形态表达又分为字型和字形两方面来探讨。各部分内容贯穿了对历史的传承,案例丰富,以期为相关学习、研究者提供参考。
俄罗斯汉语教程 电子书
本书是面向俄罗斯读者的汉语基础教材,分上下两册,每册20课,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汉语及汉字的特点、汉俄跨文化交际、俄汉文化的交流等多方面知识予以介绍。
汉字大不同:有故事的汉字 电子书
精细解读汉字,把汉字的演变历史简单清晰地进行了趣味讲解,并进行了丰富的拓展。
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汉语词汇教学实践,紧扣汉语词汇教学大纲,提出了国际汉语教学的词汇单位语素、词、离合词、短语、语块等概念,强调了语素教学与“字本位”教学、同素词的分析与教学、离合词与语块教学等,服务于汉语教学,主要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国际汉语职前教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