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承载关键技术与规划设计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承载关键技术与规划设计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1.作者实际参与了中国移动5G网络在武汉市的规模测试工作,主要负责5G承载网络的设计。同时负责了中国电信深圳地区的5G承载网络规划工作,有一线的工作经验。

2.本书系统地分析了5G承载的需求,对业界分析5G承载的需求有指导作用,提出的5G承载规划与设计方法对业界的5G承载网络部署有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内 容 提 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5G承载网络的关键技术及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5G承载的标准化与进展、5G承载需求分析、5G承载的关键技术、各大运营商的5G网络架构及其演进思路、网络部署的规划与设计等多个方面。本书内容全面翔实,对系统地掌握5G承载理论技术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网络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等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既可以作为通信类工程师了解和学习5G承载技术原理的参考书,又可以供电信网络工程师规划建设和维护网络参考,还可以作为相关大专、中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罗成

深圳大学博士。201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博士后流动站、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博士后创新基地出站,同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参与多个国家项目,多次参与ITU会议,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SCI与EI检索的文章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1部。2018年,负责湖北移动和广东电信等的5G试验网承载网规划设计,现主要从事信息化咨询与网络规划设计工作。

程思远

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28年来深耕通信网络规划与咨询,从事通信工程管理及承载网规划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源WDM、SPN技术在5G承载网中的应用。近年来发表多篇5G承载网相关论文,已出版专著2部。

江巧捷

高级工程师,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现就职于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近年来主要从事通信工程管理及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5G关键技术、5G无线网络规划技术及物联网部署应用研究,已出版专著2部。

谢维信

深圳大学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教授历任深圳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子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97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评审组副组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等职,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谢教授已承担40多个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水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在海内外出版学术专著3部。

张钦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教授长期致力于无线通信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深圳市鹏城杰出人才奖、“广东特支计划”等计划的资助,2018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教授还任《中国科学》《通信学报》等期刊的编委,近5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部分与深空探测、载人航天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章节目录

第 一部分理论与技术

第 1章 5G承载网络概述 003

1.1 5G网络概述 004

1.2 5G RAN的演进 009

1.3 5G网络设备部署方式 012

1.4 5G承载网整体架构 015

1.5 5G承载转发面概述 017

第 2章 5G承载的标准化与进展 021

2.1 5G承载的标准化进展 022

2.2 ITU-T SG15 进展 024

2.3 SPN方案推进 026

2.3.1 G.ctn5g 5G传送架构标准 026

2.3.2 G.mtn城域传送网接口标准 027

2.4 M-OTN方案推进 027

2.4.1 G.sup.5gotn增补文件 028

2.4.2 G.709.25-50标准建议 028

2.5 G.metro方案 029

2.6 2019—2020年5G传送标准的推进工作计划 029

第3章 5G承载的需求 031

3.1 大带宽增长需求 032

3.1.1 单基站承载10GE/25GE接口 032

3.1.2 前传带宽需求 033

3.1.3 中/回传带宽需求 034

3.2 超低时延 039

3.3 高精度时间同步 040

3.4 灵活化连接调度 041

3.5 层次化网络切片 042

3.6 智能化协同管控 043

3.7 4G/5G混合承载 045

3.8 低成本高速组网 045

第4章 5G承载关键技术 047

4.1 5G承载前传技术 048

4.1.1 方案一:光纤直连 049

4.1.2 方案二:无源WDM/OTN 050

4.1.3 方案三:WDM-PON 051

4.1.4 方案四:IP &光传输 052

4.1.5 前传方案对比 053

4.2 5G中/回传技术方案 054

4.2.1 5G中/回传分层技术 054

4.2.2 SPN 055

4.2.3 M-OTN 056

4.2.4 IP RAN &光层技术方案 057

4.3 5G承载网络转发面发展演进建议 060

4.4 5G承载协同管控架构和关键技术 061

4.4.1 5G承载网络管控架构 061

4.4.2 5G承载网络管控关键技术 062

4.4.3 5G承载网络管控发展演进建议 065

4.5 5G同步网架构和关键技术 065

4.5.1 5G同步网的组网架构 065

4.5.2 5G同步网的关键技术 066

4.5.3 5G同步网发展演进建议 068

第5章 5G承载方案:切片分组网(SPN) 069

5.1 SPN的技术特征与组网架构 070

5.1.1 SPN的技术特征 070

5.1.2 SPN的技术架构 071

5.1.3 SPN的组网架构 072

5.2 SPN的关键技术 074

5.2.1 切片以太网技术 074

5.2.2 大带宽技术 076

5.2.3 确定性低时延技术 078

5.2.4 灵活可靠连接技术 080

5.2.5 超高精度同步技术 083

5.2.6 SDN集中管控技术 085

5.3 SPN其他应用场景 087

第6章 5G承载方案:面向移动承载优化的OTN 091

6.1 分组增强型OTN关键技术 092

6.1.1 交叉技术 092

6.1.2 多业务承载技术 095

6.1.3 多层次OAM管理技术 097

6.1.4 光层与电层协同保护技术 100

6.1.5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技术 101

6.1.6 关键技术小结 103

6.2 M-OTN主要技术特征 103

6.2.1 M-OTN架构及优化思路 105

6.2.2 25G/50G OTN 接口 105

6.3 M-OTN小结 108

第二部分规划与建设

第7章 基于C-RAN的5G承载规划与设计 113

7.1 总体概述 114

7.1.1 背景介绍 114

7.1.2 适用范围 116

7.2 C-RAN规划总体介绍 116

7.2.1 组网架构 116

7.2.2 规划要求 116

7.2.3 规划原则 117

7.3 C-RAN组网配置要求 123

7.3.1 光模块配置原则 123

7.3.2 前传彩光配置 124

7.3.3 传输设备配置建议 126

7.3.4 传输线路设置要求 126

7.3.5 电源及动环建议 126

7.4 C-RAN组网设计要求 127

7.4.1 系统组网连接规范 127

7.4.2 设计图纸基本要求 128

7.4.3 机房侧设备安装要求 128

7.5 C-RAN运维管理要求和建议 129

7.5.1 资源管理与运维建议 129

7.5.2 传输资源管理与运维建议 130

7.5.3 电源配套及机房管理运维建议 130

7.6 其他相关建议 130

7.6.1 资源使用建议 130

7.6.2 影响C-RAN开通的主要因素及建议 131

第8章 基于SPN的5G承载网规划与建设 133

8.1 对基础资源的要求 134

8.1.1 汇聚机房 134

8.1.2 管道 135

8.1.3 综合业务接入区和微网格 135

8.2 规划建设的策略与原则 136

8.2.1 规划建设策略 136

8.2.2 规划建设原则 136

8.3 建设方案 137

8.3.1 网络结构 137

8.3.2 各功能部分的基本要求 138

8.3.3 5G回传建设方案 139

8.3.4 网管 143

第9章 基于IP RAN升级的5G承载网规划 145

9.1 IP RAN 设备升级规划 146

9.1.1 IP RAN升级演进策略与架构 146

9.1.2 业务需求分析及计算模型 147

9.1.3 承载网规划原则 148

9.1.4 规划方案初步分析 149

9.2 配套光缆规划 150

9.2.1 规划思路 150

9.2.2 配置原则 151

9.2.3 建设方案 152

第 10章 基于SDN的固移融合承载规划设计 155

10.1 5G时代融合承载需求 156

10.2 SDN概述 158

10.3 固移融合承载网络整体规划 159

10.3.1 融合承载网络规划原则 159

10.3.2 融合承载网络参考体系 161

10.3.3 融合承载网络技术特征 162

10.4 管理及应用面规划与设计 166

10.4.1 编排器规划原则 166

10.4.2 编排器接口设计 168

10.5 控制面规划与设计 169

10.5.1 拓扑管理 169

10.5.2 配置管理 170

10.5.3 控制器南向接口设计 171

10.5.4 控制器北向接口设计 171

10.6 转发面接口规划与设计 171

10.6.1 转发面接口概述 171

10.6.2 固定网络转发面接口设计 172

10.6.3 无线网络转发面接口设计 173

10.7 融合承载网络系统的演进 173

10.7.1 与传统网络兼容 173

10.7.2 可长期演进 174

10.7.3 网络演进路线 175

第三部分总结

第 11章 5G承载发展趋势 179

11.1 我国5G承载产业发展趋势 180

11.1.1 光纤光缆基础设施 180

11.1.2 5G光模块和芯片 182

11.1.3 5G承载网络设备 184

11.2 国际5G承载行业趋势 185

11.3 小结 186

缩略语 187

参考文献 193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承载关键技术与规划设计是2019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作者罗成。

得书感谢您对《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承载关键技术与规划设计》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NR信道编码 电子书
1.内容系统全面:涵盖5G中几乎所有的主流调制编码技术,对每一项编码技术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2.及时性:5G的标准化刚刚启动,调制编码技术的研究阶段在明年3月结束,与本书的出版日期基本同步。 3.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新型调制编码被工信部确定为5G物理层的三驾马车之一,体现国内企业在该技术上杰出的世界地位。 4.作者系国家特聘专家,IEEE知名会员,担任汉斯《无线通信》期刊主编,《千人》杂志编委,被评为信息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网络协议与客户感知 电子书
1.市场上关于5G网络协议机制、通信细节、客户感知等方面的书籍是稀缺的,而这些知识是5G建网商用后,通信网络相关技术人员很关注的领域。 2.作者来自于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有多年的相关领域从业经验。
5G网络全专业规划设计宝典 电子书
1.5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本书是国内第一本5G横跨核心网、无线网和承载网的全专业书籍,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2.本书涵盖引言篇、理论篇、规划篇、设计篇、实践篇和展望篇六大版块,从理论到实际,从顶层到落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3.引言篇是5G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在理论篇中,本书分析了5G核心网、无线网、承载网的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图文并茂,系统性强; 在规划篇和设计篇中,本书详细论述了5G网络规划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在实践篇中,本书基于作者亲自完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从业务模型到计算过程,从规划设计要点到方案选择,层层推进,实操性强; 展望篇从如何让AI为5G网络赋能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4.本书编著团队来自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1G到5G,长期跟踪国际规范,多年来一直从事移动通信网络的行业标准和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作者曾经出版了通信行业内第一本5G书籍《5G:2020后的移动通信》,参与了中国电信5G试验网的规划和建设指导意见的编制,完成了中国电信第一个5G试验网可研报告,承担了中国电信多个省市的5G网络规划设计工作,在5G标准化演进、组网架构、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心得。作者现将经验心得编著成这本宝典,内容详实,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相信可以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从规划到设计,横跨多专业,全面系统地学习5G。
传输工程师手册 电子书
本书作者所在机构具有丰富的行业工程经验,在行业具有很好的口碑,本书因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及市场认同。作者均为经验丰富的传输设备工程维护从业人员,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方法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本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及方式介绍了晦涩的专业知识,对于测试操作给出了详细的原理图与连接图,方便查阅。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部署方案及设计 电子书
1.本书涉及IPv6路由、过渡和安全等相关内容,分析了IPv4和IPv6共存的过渡阶段的主要技术、适用场景和选择模式。 2.本书作者为协助大型网络运营商设计、规划IPv6的网络演进,并参与IPv6项目试点的核心成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有益的实践经验,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现网实践经验,会为广大读者加深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理解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3.本书在IPv6相关安全领域的部分重点针对国家等级保障要求,分基础网络层和数据应用层两个方面制定IPv6技术改造相应安全机制。本书最后通过数个实际的建设案例详解加深读者对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演进的整体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