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

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共13章,包括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有机还原性物质、铁、锰、硫、砷、氧化锰与酚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交叉相邻学科4章,即铁、锰的生物有效性与氧化还原状况、稻根与根际土壤还原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发生、土壤氧化还原与环境。同时多章对应的研究方法也予以介绍。

章节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氧化还原状况

一、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特征

(一)强度因素与数量因素的关系

(二)不均一性

(三)变异范围宽

(四)变异可逆性大

(五)带谱分异

二、影响因素

(一)有机物质

(二)水分状况

(三)酸度

(四)分解时间

(五)土壤类型

三、动态变化

(一)数量

(二)速度

(三)强还原性物质和弱还原性物质的消长

(四)氧化还原电位

四、不同类型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一)自然土壤

(二)农用旱作土壤

(三)水稻土

五、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研究方法

(一)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二)还原性物质的测定

(三)pH的测定

(四)硫化物的测定

(五)正、负电荷有机还原性物质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铵的氧化--硝化反应

一、硝化反应和硝化微生物

(一)生物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微生物类群

二、不同土壤中的硝化反应

(一)硝化微生物的数量

(二)硝化活性

(三)硝化速率

三、影响因素

(一)pH

(二)Eh

(三)水分

(四)有机肥料

(五)质地

(六)利用方式

(七)土壤肥力

四、硝化过程中氧化亚氮的形成和条件

五、动力学特征

(一)Michaelis-Menten反应动力学

(二)基质降解动力学

(三)Logistic生长曲线(自然生长方程)动力学

六、硝化反应的抑制

(一)机理

(二)抑制剂的种类及选用原则

(三)抑制剂的效果

七、土壤硝化反应的研究方法

(一)亚硝酸菌数量的测定(MPN法)

(二)土壤硝化活性的测定[NH4 -N和(NO-2 NO-3)-N的Zn-FeS04还原连续蒸馏法]

(三)根际土壤的硝化活性(根际微域模拟培养及15N示踪法)

(四)硝化过程的氧化亚氮测定(气相色谱法)

(五)味精废水中铵态氮的微生物氧化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硝酸盐的还原--反硝化反应

一、反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微生物

(一)反硝化反应的生物还原作用

(二)微生物类群及其生态条件

二、影响因素

(一)氧含量和水分状况

(二)有机质含量和可利用碳源

(三)根系

(四)耕作

……

第四章 有机还原性物质

第五章 铁

第六章 锰

第七章 硫

第八章 砷的氧化还原反应

第九章 氧化锰与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还原

第十章 铁、锰的有效性与氧化还原状况

第十一章 稻根和钾与还原性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发生

第十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是201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丁昌璞。

得书感谢您对《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藏牧草繁育研究进展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近年来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针对主要栽培牧草种子生产技术和牧草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汇集了有关苜蓿、箭筈豌豆、垂穗披碱草、鸭茅等牧草的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等内容。
兰州土肥水技术研究推广 电子书
本书共分4章,介绍了兰州市土肥水资源概况、兰州市土肥水研究推广工作现状、兰州市土肥水新技术研究推广、兰州市各县区主要作物配方方案等内容。
团体特征与灌溉自组织治理研究:基于三个灌溉系统的制度分析 电子书
本书所研究问题属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的探讨,回应了团体特征与公共池塘资源自组织治理关系的理论争论。本书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对福建省上杭县的三个灌溉系统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归纳出灌溉共同体、关联性灌溉团体和分裂化灌溉团体三种团体类型,并提出“道德问责”的核心概念来解释自组织治理的行动逻辑。
河西走廊退化草地营养动态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针对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其退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生产力下降,营养状况不良展开研究。
新疆草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电子书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2章和第3章),重点梳理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历程、总结取得成效和主要做法;第二部分(第4章和第5章),重点分析草原生态补偿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第三部分(第6章和第8章),重点从微观层面——牧民角度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效应进行评价;第四部分(第7章),重点研究牧民和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