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集中展示了我国德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为目前国内首部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发表的文章,外加其他文章。特设“尼采/海德格尔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比较思想与文化”等栏目。
收入陈良斌“《耶拿手稿》与青年黑格尔的承认哲学”,马小虎“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庞学铨“何为新现象学?”,陈祺“超越形而上学——尼采透视论研究”,余乃忠“裂变于柏拉图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终结处——尼采与马克思的哲学对话”,任卫东“20世纪90年代德语文坛的作家群现象”,谢芳“并非童话的现实和真相——评伯恩哈德的《退休之前》”,张仕颖“马丁·路德与神秘主义”,梁家荣“胡塞尔意向主义中的实质内容”,朱海斌“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冯亚琳“芸芸众生,天地人间——歌德《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胡蔚“新中国六十年歌德戏剧研究”,黄凤祝“诗人的使命——关于荷尔德林的诗《在可爱的蓝里》”等文章。
本书旨在展示当年的德国哲学研究,推进我国对德语思想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作者简介
编者孙周兴,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尼采/海德格尔研究
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一、意志形而上学
二、希腊人与痛苦的关系
三、希腊悲剧的诞生
四、希腊的明朗
超越形而上学
裂变于柏拉图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终结处
一、“理念”的颠倒:从概念演进到普遍精神
二、“深度”的奚落:从普遍精神到形而上学
三、“哲学”的终结:从形而上学到道德、宗教
四、“资本”的批判:从道德、宗教到国家和法
五、余论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一、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
二、意向行为分析与意义整体的三个组元
三、进入处境:时机化意义
四、运用形式显示方法的实例:如何做哲学
五、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方法在现象学上的突破
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
一、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的批判
二、对海德格尔解释的检查
德国古典哲学
马丁·路德与神秘主义
一
二
三
四
论康德“审美判断的二重性”
一、“审美判断的二重性”的批判哲学背景
二、形式主义的美学观
三、道德主义的“美的理想”
四、“审美判断二重性”的困境及其解困之路
五、结论
谢林启示哲学中的“幂次学说”四讲
第四讲(论哲学和哲学的对象)
第五讲(论第一幂次)
第六讲(论第二幂次及意志学说)
第七讲(论两个幂次的关系)
《耶拿手稿》与青年黑格尔的承认哲学
一、爱、家庭与承认
二、占有、劳动与异化
三、契约、斗争与承认
从伦理世界到新教伦理
一、苦恼意识与宗教
二、从伦理世界的民众宗教到基督教的私人宗教——苦恼意识的起源
三、法权状态与新教伦理——现代语境下的苦恼意识
四、基于法权原则的现代解决方案——《道德情操论》
五、结论
德国现代哲学
胡塞尔意向主义中的实质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何为新现象学?
一、基本任务:恢复原初生活经验
二、主导论题:以原初生活经验为基础
三、方法原则:描述综合原初生活经验
四、小结
德语诗学与文化研究
牧歌发展之“源”与“流”
一、牧歌发展之“源”:忒奥克里图斯与维吉尔
二、牧歌发展之“流”:桑纳扎罗、格斯讷、普拉滕
芸芸众生,天地人间
一
二
三
四
新中国六十年歌德戏剧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简要回顾
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时期:1949—1978年
三、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时期:1978—2009年
四、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诗人的使命
一、诗意地栖居
二、耶稣与酒神
三、教育与改造
四、拯救与乡愁
五、农耕文化与栖居
六、神的美学与人的美学
七、结语:诗人之死
不愿捉迷藏的人
一、一个好人及其充满激情的美学
二、伯尔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三、狄更斯的眼睛,或“人道美学”
四、语言与道德:作为社会批评的语言批评
五、形式与内容:形式有其内在真实性
六、现实与想象:“我需要的现实不多”
论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变形观
一、卡内蒂的神话观
二、卡内蒂的变形观
寻觅诗意的归宿
20世纪90年代德语文坛的作家群现象
一、“78一代”和“89一代”作家
二、“文学少女奇迹”
三、奥地利作家
四、移民作家
并非童话的现实和真相
一
二
三
四
编后记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一卷)是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孙周兴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一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