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展示研究德国哲学的多样学术视角,呈现深刻而不晦涩的学术文章。
内容简介
尼采的“主权个体”概念要何解读?未来哲学是何种哲学,它具有怎样的规定性?尼采、海德格尔和云格尔对现代性各自有着怎样的理解,除此之外,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如何评价海德格尔对于存在者的根据的追问?席勒的美学理论之中体现了何种“政治”维度?
本卷有高屋建瓴式的对于技术的反思,有高度贴合文本的对于经典著作的剖析,也有对于经典思想的新锐视角于深入挖掘。
本书关注于人类的现实与未来,跃入思想的纵深处,开辟出一处观点交流的园地。
作者简介
编者孙周兴,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尼采论坛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主权个体”的自律
一 爱德华·封·哈特曼对施蒂纳的“个体主权”的反对
二 “可以许诺的人”
三 “自由意志”的主人
四 “距离之激昂”
五 结论性的思考
真理与诸种真理
一 尼采对真理的去幻象化
二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再形而上学化
三 真理的可决定性:我们的生活指向的简化艺术
四 诸种视角下的诸种真理
五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再存在论化
六 卢曼对真理问题的贡献:作为诸种真理的交流媒介的真理
七 “我的真理”:尼采作为“前所未有的福音大使”
尼采与未来哲学的规定
一 晚期尼采的“未来哲学”概念
二 未来哲学的关联性/世界性
三 未来哲学的个体性前提:个体之思与言
四 未来哲学的技术性:政治统治或技术统治
五 未来哲学的艺术性:艺术与哲学关系之重构
尼采、技术与超人类主义
一 尼采与当代技术?
二 技术问题在尼采思想中的位置
三 尼采论技术
四 超人类主义与尼采的超人
从权力意志到机运意志
一 存在:碎片化与整全性
二 道德:顶点与没落
三 意志:权力与机运
四 总结
海德格尔论坛
持续跳跃入一个崭新开端
一 导言
二 时间兴起之际的时间
三 此在作为一次跳跃
四 《持续批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位置
五 批判性问题
世界之开显
一 海德格尔“费希特阐释”的独特性
二 《哲学观念》中的费希特因素
三 对费希特哲学之极限性的预先思考
四 首次显现的“费希特—洛采坐标”
五 结语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现代性
一
二
三
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评析
论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
一 关于“争辩”(Auseinandersetzung)一词的先行说明
二 否定性及其根源
1.意识的区分
2.某物与他物
3.否定性的根源
三 结语
德国古典哲学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
一 引论:自由旗手席勒
二 时代批判与人的完善
三 因审美得自由
四 崇高与自由
五 文学:非政治的政治性
“法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
一 为什么说“抽象法”意义上的“法”更为根本?
二 “有理性”与“合理性”
三 个人在伦理实体中的义务与正直
康德性别正义论的双重根据
一 自由平等与主从关系
二 优美与崇高
三 分离与结合
四 法权与自然
德国现代哲学
笛卡尔与维特根斯坦论心理学话语的不对称性
一 第一人称话语与第三人称话语
二 “看”概念的两种用法
三 心理模式的至关重要性
“感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的未来性思想
一 未来性:马克思思想的原则高度
二 “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与“未来性”的存在论根据
三 作为“感性活动之异化形式”的技术工业与马克思的未来社会
编后记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七、十八卷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孙周兴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十七、十八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