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生活概念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贯穿为连续的统一体,还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存在论基础,为重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指出了新的方向,为重新认识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打开了新的思路。
内容简介
《"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研究》分作上下两篇,上篇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费尔巴哈”德语原文和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生活概念为中心,深入细致地论证了一种新的解读“费尔巴哈”章思想发展脉络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生活概念为逻辑核心和写作线索、重建重构“费尔巴哈”章文本结构的建议。下篇的主题是以生活概念为中心对“费尔巴哈”章作思想的研究,力图确立生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初期中的核心地位。
《"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揭示了生活概念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贯穿为连续的统一体,还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存在论基础,为重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指出了新的方向,为重新认识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打开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作者孙云龙,197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1994年考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起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陈学明教授,期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培养博士全额奖学金,于2006至2008年间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习。2009年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2002年起就职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近年来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参与数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导论
第一节 论题解释
第二节 研究方法介绍
第三节 结构安排
第四节 不足与检讨
上篇 以生活概念为中心的“费尔巴哈”章文本研究
第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形成史与版本考察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形成史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德、俄、英、日文本出版概况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文翻译概况
第二章 “费尔巴哈”章的文本结构及其争议
第一节 “费尔巴哈”章的文本构成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文本重构方案
第三节 关于手稿校勘的研究成果及相关争议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费尔巴哈”章生活概念的语文学考察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生活概念研究综述
第二节 “费尔巴哈”章生活概念的使用概况
第三节 “费尔巴哈”章生活概念的语言分析
第四节 “费尔巴哈”章生活概念的中译名考察
第四章 以生活概念为中心的“费尔巴哈”章重构建议
第一节 小束手稿编排方案
第二节 以生活概念为中心的论证逻辑重构
第三节 “费尔巴哈”章文本结构调整方案
下篇 以生活概念为中心的“费尔巴哈”章思想研究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传统研究范式
第一节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认识论断裂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逻辑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 章 小结
第六章 生活概念在“费尔巴哈”章中的义涵和功能
第一节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生活
第二节 马克思生活概念的基本特性
第三节 生活、需要与生产
第四节 生活、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第五节 生活与意识
第六节 生活、自由与共产主义
第七节 小结
第七章 生活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生活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萌芽
第二节 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生活概念
第三节 生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初期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第八章 辩证法发展史中的生活概念
第一节 辩证法的起源
第二节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第三节 柏拉图的辩证法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
第五节 康德的辩证法
第六节 黑格尔的辩证法
第七节 青年黑格尔派论战
第八节 生活概念在辩证法史中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第九章 生活概念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走出物质本体论和经济决定论的误区
第二节 联结《巴黎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发展
第三节 恢复马克思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德志意意识形态研究是2011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云龙。
得书感谢您对《“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德志意意识形态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