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从政治过程、制度角色、历史变迁、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宪法的社会学研究,可以分别对应于社会学的不同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章,除了第一章所具有的导论性质之外,主体部分的四章内容都可以分别对应于社会学的不同领域。其中,第二章立足于“政治过程”的研究,侧重于政治社会学,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政治社会学研究。第三章立足于“制度角色”的研究,侧重于功能主义,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功能主义研究。第四章立足于“历史变迁”的研究,侧重于历史层面,可以视为关于宪法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第五章立足于“研究方法”,偏重于方法论、知识论,为关于宪法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喻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宪法社会学的视界
一、日本的宪法社会学
二、德国的宪法社会学
三、法国的宪法社会学
四、英国的宪法社会学
五、美国的宪法社会学
六、中国的宪法社会学
七、小结
第二节 意义、难点与思路
一、价值与意义
二、难点与魅力
三、思路与结构
第二章 政治过程
第一节 作为不成文宪法的政治惯例
一、关于政治惯例的归类分析
二、从执政党的政治报告看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
三、从国家机关的工作报告看当代中国的政治惯例
四、小结
第二节 在宪法与政党之间
一、宪法是政党活动的产物:宪法与政党关系的一种分析
二、政党对宪法的依赖关系:宪法与政党关系的另一种分析
三、依宪执政:宪法与政党关系的中国语境
第三节 中国宪法蕴含的七个理论模式
一、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模式
二、“弱议会—强政府”的议行关系模式
三、咨议性质的政治协商模式
四、兼顾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司法模式
五、自上而下的权力监督模式
六、多元化的央地关系模式
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重模式
八、小结
第四节 中国宪法发展进程中的八大关系
一、形式宪法与实质宪法的关系
二、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的关系
三、宪法发展与经济状况的关系
四、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主流观念的关系
五、宪法的正名功能与宪法的调整功能的关系
六、国政、省政、县政与乡政的关系
七、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关系
八、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第三章 制度角色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角色
一、“人民是天”:人民主权的象征
二、颛顼的继承人:立法者的角色
三、礼失而求诸野:立法者角色的再解释
四、政治纽带: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五、名与实: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背离
第二节 行政权的性质与政府的角色
一、相关文献的评论与反思
二、当代行政权性质的再认识
三、从行政权的性质看政府的角色
第三节 最高人民法院的政治功能
一、材料选择、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二、66年来中国最高法院工作重心的变迁及根源
三、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中国最高法院承担的政治功能之一
四、实现全国法官的组织化:中国最高法院承担的政治功能之二
五、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化——中国最高法院承担的政治功能之三
六、从中国最高法院承担的三种政治功能看法律的三种类型
第四节 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一、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但不是司法机关
二、法律监督机关:监督什么,为什么监督
三、走出刑事司法机关的“小天地”,走向法律监督机关的“大舞台”
四、法律监督机关能否充当中国政治体系中的“平衡器”
五、小结
第四章 历史变迁
第一节 宪法塑造的人的形象
一、西方宪法描述的人的形象
二、中国宪法描述的人的形象
三、小结
第二节 宪法塑造的国家形象
一、百年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国家形象
二、现行宪法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三、宪法修改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第三节 中国宪法的演进
一、确认:中国百年宪法内在逻辑的起点
二、正名:中国百年宪法内在逻辑的终点
三、从“确认”到“正名”:中国百年宪法内在的逻辑线索
四、从内在逻辑看中国宪法的外在特征
第四节 中国宪法的修改
一、对4个宪法修正案的归类整理
二、从4个宪法修正案看中国式修宪的外在特征
三、从四个宪法修正案看中国式修宪的内在精神
四、中国式修宪对主流宪法理论的挑战
五、从“确认性”修宪看“良性违宪”
第五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恩格斯的宪法社会学研究
一、引言
二、恩格斯眼中的英国宪法
三、分析方法的有效性问题
四、恩格斯的观点与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五、两点预先的答辩
第二节 从宪法解释学到宪法社会学
一、宪法解释学的兴起
二、宪法社会学的憧憬
三、结语
宪法社会学是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喻中。
得书感谢您对《宪法社会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