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宪法百年发展演变历程的深入剖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线,详细讲解了中国宪法的发展演变历程,深入剖析了中国各阶层人士提出的宪法思想、制宪主张和激烈争论。通过中西宪法文化的比较,把握近代中国对宪法概念的独特理解、宪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过程,进而揭示中国宪法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西学东渐伊始,经历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至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再至新民主主义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宪活动,展现了中国宪法百年风雨沧桑。
作者简介
作者张晋藩教授是我国法学领域的泰斗,他的一系列主要著作构筑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晋藩男,汉族,1930年生,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现任社会兼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专业顾问。自1954年迄今,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主编教材10余部;发表法律史学论文200余篇。1986年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1996年、1998年两次为全国人大常委讲授法律课。$$$$$张晋藩,男,汉族,1930年7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1983年被评为法学教授,中国法制史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理事等。现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专业顾问、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曾出版《中国法制史》第一卷、《中国法律史论》、《法史鉴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清代民法综论》、《中国宪法史》等二十余部专著。此外还主编了《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清朝法制史》、《中国官制通史》、《中国司法制度史》等十余部专著和教材。并发表了专业论文二百余篇。其中不少已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出版。1986年应邀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1996年、1998年两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律课。$$$$$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代表作有《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张晋藩(1930-),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曾经任国务院第二届(1985-1991年)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张晋藩,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曾经任国务院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宪政思想的萌发
一、中西政治法律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二、宪法概念的提出与议院思想的萌发
第二章 君主立宪方案的一次实践——戊戌变法
一、维新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一)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的兴起
(二)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戊戌变法与君主立宪的蓝图
(一)以进化论的观点阐明变法维新的必然性
(二)以议会制度改造专制主义,为制定宪法提供前提条件
(三)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为维新大计提供法律根据
(四)行三权分立,改变专制制度下司法与行政不分的体制
(五)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下的新法制,实行法治
三、立宪与专制、维新与守旧的激烈冲突,戊戌变法失败
四、“以君权变法”的改良主义宪政道路
第三章 晚清的预备立宪与宪法性文件
一、由实施新政到仿行宪政
(一)宣布“变通政治”,实行“新政”
(二)预备立宪的提出
二、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与预备立宪上谕的发布
(一)五大臣考察政治的结论
(二)预备立宪上谕的发布
三、官制改革与筹划地方自治
(一)官制改革的原则与实施
(二)筹划地方自治
四、宪政编查馆的设立与考察宪政大臣再次派出
(一)宪政编查馆的设立
(二)再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五、筹设“预立上下议院基础”的谘议局和资政院
(一)谘议局的设立与国会大请愿
(二)资政院的设立与主要活动
六、《钦定宪法大纲》——晚清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七、皇族集权的“责任内阁”与《重大信条十九条》
(一)皇族内阁
(二)《重大信条十九条》
第四章 民主共和的宪政目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以美国为范式的国家方案
三、政权建设与宪法理论
(一)建国三时期的政权建设阶段论
(二)体现五权分立的五权宪法
(三)发挥法律的作用,以法治国
四、革命派和保皇派围绕宪政问题的论战
五、南京临时政府——民主共和国方案的产物
(一)建立“一个二十世纪头等的共和国”
(二)湖北军政府与《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护法运动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二)护法运动及其反思
第五章 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与《中华民国宪法》
一、国会制宪与《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一)国会制宪的过程
(二)《天坛宪草》的框架和基本特点
二、梁启超拟制的宪法草案
三、为复辟帝制铺路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一)约法会议与《袁记约法》
(二)《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的主要特点
(三)《袁记约法》的历史评价
四、《天坛宪草》续议与《中华民国宪法》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与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一、南京国民政府制宪的理论基础
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与国民党一党专政
(一)《训政纲领》的制定与一党专政的确立
(二)约法之争与《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与“还政于民”
四、中华民国最后一部宪法——《中华民国宪法》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与宪法性文件
一、民主政权第一个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宪法大纲》的制定、修正和基本内容
(三)《宪法大纲》的特点
(四)《宪法大纲》的历史地位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制宪活动与宪法性文件
(一)抗日民主政权制宪活动的历史背景
(二)抗日民主政权制宪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制度建设是宪政建设的核心
(四)注重人权保障
(五)对苏区《宪法大纲》的继承和发展
(六)抗日民主政权制宪成果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三、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制宪活动与成就
(一)争取和平改革社会政治阶段的制宪活动和成果
(二)武装夺取全国政权阶段的制宪活动和成果
(三)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宪活动与宪法
一、废除伪宪法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大宪章的制定
(一)《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二)《共同纲领》的性质及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一)《五四宪法》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二)《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三)《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四、《一九七五年宪法》——“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五、《一九七八年宪法》——“拨乱反正”中的过渡性宪法
(一)《七八宪法》的制定过程
(二)《七八宪法》的特点与评析
六、《一九八二年宪法》——社会主义宪法新发展的里程碑
(一)《八二宪法》的制定
(二)《八二宪法》的主要内容
(三)《八二宪法》的主要特点
(四)《八二宪法》的历史地位与历次修改
结束语
附录一 百年中国制宪大事记
附录二 百年中国宪法文献
中国宪法史是2016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晋藩。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宪法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