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一部探讨中国传统法哲学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大多是作者在有关该领域的不同方面所做的最新研究,还有部分是为了彰现中国传统法哲学的某些特质而作的比较。这些作品一方面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视角、问题、方法和见解;一方面又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法哲学的精神、本体、价值、方法,以及人性论和现代转型这些基本问题思索的共同趋向。
作者简介
作者张中秋,男,1962年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研究方向为比较法律文化,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和《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曾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为什么要探讨中国传统法哲学(代序)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
一、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是道德人文
二、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表征
三、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哲学
四、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意义
董仲舒法本体论初探
一、 仁本体溯源
(一)天:董仲舒宇宙论之本原
(二)仁:董氏法本体
二、 法本体之展开:仁——仁义法——礼法模式的形成
三、 结语
原则化与规则化 ——《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所见周礼之实质化的两种路径
一、 周礼及其实质化概说
(一)等级
(二)对等
二、 原则化:《公羊传》的实质化路径
(一)维护王道的常态之举:守礼
(二)维护王道的变通之举:违礼
三、 规则化:《谷梁传》的实质化路径
(一)严格正名:“隐公元年”的另一面
(二)恰如其分的行为准则
四、 余论:中国传统法思想之知识资源的再思考
儒家经解与儒家历史观的圆融 ——以《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及春秋三传为中心
一、 《尚书正义》中的“古之王者”
二、 《毛诗正义》之诗论的结构
三、 春秋三传的微言大义
四、 结论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逻辑与修辞 ——以《文苑英华·刑狱门》为中心的考察
一、 《文苑英华》及“刑狱门”判词概览
二、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
(一)儒家经义:唐代判词的主要依据,乃至灵魂
(二)“判断依法”:简单案件的必然要求
(三)审时度势与合乎经义:复杂案件的解决之道
三、 唐代判词中的修辞与逻辑
(一)修辞:唐代判词的华丽外衣
(二)逻辑:唐代判词内在力量之源泉
四、 结论
(一)研究虚判是否没有意义?
(二)“君臣佐使”的隐喻:经义、法律、逻辑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三)继承与开新:从法律方法的角度看唐代判词的历史地位
宋代的法律方法论 ——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中心的考察
一、 什么是法?
二、 宋代的法律论证模式与具体论证形式
三、 对宋代法律方法论的评价:一种比较的视角
宋代司法中的法理问题
一、 谁可以成为司法的主体性力量:寻求历史语境中的司法正当性之一
二、 怎样看待百姓在司法中的地位:寻求宋代司法正当性的理论探讨之二
三、 建立公平有效的司法运作机制,实现宋代司法合理性的预期
四、 结论
南宋时期的司法推理
一、 法
二、 “情”与“情理”
(一)“情”
(二)“情理”
三、 “人情”
(一)作为判决标准的人情
(二)不作为判决标准的人情
四、 “理”
(一)作为“理由”的“理”
(二)作为“准则”(“规范”)的“理”
五、 “理法”和“法理”
(一)“理法”
(二)“法理”
六、 结论
(一)对证据或诉讼行为的评价
(二)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谴责(或定罪)
(三)判决的依据
从“类”字的应用看中国古代法律及律学的发展
一、 引言:研究关键“字”的律学传统与律学核心范畴“类”字
二、 “类”字在中国古代立法中的作用:从史料分析入手
(一)作为本土资源的“类”理论及分类方法
(二)从史料的角度看“类”字在中国古代立法中的作用
三、 “类”字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作用:从法条分析入手
四、 “类”字对中国律学的影响:从律注作品的角度看
五、 传统“类”理论之不足及对中国古代法律、律学的消极影响
六、 简短的结论
晚清公羊学与变法维新
一、 公羊学的要义及其在清代的复兴
二、 公羊经世:温和的变革观
(一)庄存与的开创性贡献
(二)刘逢禄集清代公羊学学术之大成
(三)龚自珍、魏源的“公羊经世”的改革主张
三、 公羊维新:康有为激进变法观
四、 小结:公羊学 ——由学术到政治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法哲学
一、 司法人员内心的“道德法则”
二、 独特的法文化资源 ——“亲情伦理”
三、 法治现代性的根基 ——“诚”“信”
四、 法治思想的推展 ——“息讼”
法与人: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的解读
一、 中西文化怎样解读“法”
二、 如何理解人,是解读中西法文化差异的奥旨
三、 法赋予人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是理解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的关键
“善良”为何如此重要? ——中西人治思想的一个比较观察
一、 形而上的思索:人治思想的终极理由及其差异
二、 形而下的解读:人治理念的实现途径及其困境
三、 尾论: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以《唐律疏议》与《法学阶梯》为对象的探索
一、 中华法系的道德原理
二、 罗马法的自由原理
三、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原理的哲学及其法的结构、特征、历史命运和现代价值的比较
(一)有机自然观与中华法系的结构、特征和价值
(二)无机自然观与罗马法的结构、特征和价值
(三)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历史命运和现代价值
道与法中国传统法哲学新探是2016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中秋。
得书感谢您对《道与法中国传统法哲学新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