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法中国传统法哲学新探

道与法中国传统法哲学新探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探讨中国传统法哲学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大多是作者在有关该领域的不同方面所做的最新研究,还有部分是为了彰现中国传统法哲学的某些特质而作的比较。这些作品一方面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视角、问题、方法和见解;一方面又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法哲学的精神、本体、价值、方法,以及人性论和现代转型这些基本问题思索的共同趋向。

作者简介

作者张中秋,男,1962年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研究方向为比较法律文化,代表作有《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和《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曾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为什么要探讨中国传统法哲学(代序)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

一、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是道德人文

二、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表征

三、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哲学

四、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意义

董仲舒法本体论初探

一、 仁本体溯源

(一)天:董仲舒宇宙论之本原

(二)仁:董氏法本体

二、 法本体之展开:仁——仁义法——礼法模式的形成

三、 结语

原则化与规则化 ——《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所见周礼之实质化的两种路径

一、 周礼及其实质化概说

(一)等级

(二)对等

二、 原则化:《公羊传》的实质化路径

(一)维护王道的常态之举:守礼

(二)维护王道的变通之举:违礼

三、 规则化:《谷梁传》的实质化路径

(一)严格正名:“隐公元年”的另一面

(二)恰如其分的行为准则

四、 余论:中国传统法思想之知识资源的再思考

儒家经解与儒家历史观的圆融 ——以《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及春秋三传为中心

一、 《尚书正义》中的“古之王者”

二、 《毛诗正义》之诗论的结构

三、 春秋三传的微言大义

四、 结论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逻辑与修辞 ——以《文苑英华·刑狱门》为中心的考察

一、 《文苑英华》及“刑狱门”判词概览

二、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

(一)儒家经义:唐代判词的主要依据,乃至灵魂

(二)“判断依法”:简单案件的必然要求

(三)审时度势与合乎经义:复杂案件的解决之道

三、 唐代判词中的修辞与逻辑

(一)修辞:唐代判词的华丽外衣

(二)逻辑:唐代判词内在力量之源泉

四、 结论

(一)研究虚判是否没有意义?

(二)“君臣佐使”的隐喻:经义、法律、逻辑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三)继承与开新:从法律方法的角度看唐代判词的历史地位

宋代的法律方法论 ——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中心的考察

一、 什么是法?

二、 宋代的法律论证模式与具体论证形式

三、 对宋代法律方法论的评价:一种比较的视角

宋代司法中的法理问题

一、 谁可以成为司法的主体性力量:寻求历史语境中的司法正当性之一

二、 怎样看待百姓在司法中的地位:寻求宋代司法正当性的理论探讨之二

三、 建立公平有效的司法运作机制,实现宋代司法合理性的预期

四、 结论

南宋时期的司法推理

一、 法

二、 “情”与“情理”

(一)“情”

(二)“情理”

三、 “人情”

(一)作为判决标准的人情

(二)不作为判决标准的人情

四、 “理”

(一)作为“理由”的“理”

(二)作为“准则”(“规范”)的“理”

五、 “理法”和“法理”

(一)“理法”

(二)“法理”

六、 结论

(一)对证据或诉讼行为的评价

(二)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谴责(或定罪)

(三)判决的依据

从“类”字的应用看中国古代法律及律学的发展

一、 引言:研究关键“字”的律学传统与律学核心范畴“类”字

二、 “类”字在中国古代立法中的作用:从史料分析入手

(一)作为本土资源的“类”理论及分类方法

(二)从史料的角度看“类”字在中国古代立法中的作用

三、 “类”字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作用:从法条分析入手

四、 “类”字对中国律学的影响:从律注作品的角度看

五、 传统“类”理论之不足及对中国古代法律、律学的消极影响

六、 简短的结论

晚清公羊学与变法维新

一、 公羊学的要义及其在清代的复兴

二、 公羊经世:温和的变革观

(一)庄存与的开创性贡献

(二)刘逢禄集清代公羊学学术之大成

(三)龚自珍、魏源的“公羊经世”的改革主张

三、 公羊维新:康有为激进变法观

四、 小结:公羊学 ——由学术到政治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法哲学

一、 司法人员内心的“道德法则”

二、 独特的法文化资源 ——“亲情伦理”

三、 法治现代性的根基 ——“诚”“信”

四、 法治思想的推展 ——“息讼”

法与人: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的解读

一、 中西文化怎样解读“法”

二、 如何理解人,是解读中西法文化差异的奥旨

三、 法赋予人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是理解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的关键

“善良”为何如此重要? ——中西人治思想的一个比较观察

一、 形而上的思索:人治思想的终极理由及其差异

二、 形而下的解读:人治理念的实现途径及其困境

三、 尾论: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以《唐律疏议》与《法学阶梯》为对象的探索

一、 中华法系的道德原理

二、 罗马法的自由原理

三、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原理的哲学及其法的结构、特征、历史命运和现代价值的比较

(一)有机自然观与中华法系的结构、特征和价值

(二)无机自然观与罗马法的结构、特征和价值

(三)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历史命运和现代价值

道与法中国传统法哲学新探是2016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中秋。

得书感谢您对《道与法中国传统法哲学新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 电子书
《法言》被称为子书,是扬雄的代表作之一,遂使扬雄有“扬子”之称,历代研究成果甚多,但并未尽善尽美。《〈法言〉今注今译(附导读)》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2017资助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雄研究中心2018重点资助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2020出版资助项目。全书以《四库全书》本为内容依托,博采历代众家研究之长,结合最新的扬雄研究
戴震哲学思想新探:以戴震为中心的乾嘉学术及其现代性研究 电子书
本书汇集国内哲学研究领域关于“戴震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电子书
熊逸为你还原老子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本色。
思维导图法应用宝典(修订版) 电子书
教你学会做思维导图。
逻辑与哲学的交融 电子书
本书选取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分析哲学的最新研究论文,分为“弗雷格”“克里普克”“威廉姆森”“哈克”四个专题。其中“弗雷格”专题的三篇译文是国外学者对弗雷格哲学当代价值的再发现,“克里普克”专题的三篇译文是克里普克继历史因果理论之后创立的新的哲学理论。威廉姆森与哈克分别是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哲学教授,他们所撰写的研究论文反映了国外分析哲学的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