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得到独家首发】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

本书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作者简介

作者包刚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比较政治与政治史。

著有《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政治学通识》《民主的逻辑》《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等,被评选为“《经济观察报》2018年度致敬作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序

自序 以现代学术重新理解古代思想

第一章 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起源

人类古典文明的轴心时代

中国轴心时代的来临

理解先哲学说的路径:旧与新

中国轴心时代的儒家、法家与道家

从文本解读到逻辑反思

第二章 儒家的政治想象:礼制与仁政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

周朝礼制的瓦解

儒家方案的四个支柱:礼制、伦理、仁政、君子

儒家理想社会模型:“大同”,抑或“小康”?

性善论与群体主义论

礼制提供者与伦理教化者

文学治国论,而非逻辑治国论

第三章 法家的政治想象:强君与霸业

君主危机与霸业困局

从内忧外患到君主的政治难题

法家方案的四个支柱: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法家的理想国:“要在中央”与“圣人作壹”

性恶论与君主中心主义

早期国家构建理论与权力的技艺

绝对君权与政治全能主义的悖论

第四章 道家的政治想象:循道与无为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道家方案的四个支柱:循道、柔弱、无为、弃智

道家的乌托邦:“小国寡民”与“至德之世”

“见素抱朴”与自由放任主义

休养生息政策与乱世处世哲学

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理论?

第五章 早期中国政治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理论比较

积极还是消极?保守还是进步?

历史变迁与儒法道的政治功能

古代政治理论的历史定位

古代先哲的认知模式及其限度

古代政治理论的哲学反思

参考文献

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是2023年由一頁folio出版,作者包刚升。

得书感谢您对《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 电子书
卫礼贤的易学思想既是对《易经》精神的引申,也是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也融入近代西方,尤其是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他用从无意识、显意识到精神(灵魂)的体悟过程,来解读《易经》神奇指引,揭去了自古以来蒙在《易经》之上神秘的面纱,使得以艰深著称的东方经典首度走进西方大众的心灵,也使得《易经》呈现出与本土不同的风貌。
道可道:大视域中的新道家 电子书
本书着意就道家与中外哲学进行一些比较。全书分为总论篇、分论篇、专论篇、新论篇四大部分,探讨了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思想渊源、现代启迪以及道家哲学在实践中的主要成就;重点讨论了道家哲学中关于本体论、有无观、价值论、宇宙观、认识论、政治思想、平等思想、审美思想、人生之道等问题;针对现实中突出的问题和容易误读、或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国际性新道家热潮所关注的热点,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
黑格尔的政治神学:《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释义 电子书
本书以政治神学作为解释路径,勾勒出一个“政治神学家”黑格尔的形象,选取了作为黑格尔思想成熟标志的《精神现象学》与作为其政治思想成熟标志的《法哲学原理》作为解读对象,通过细腻、深刻、扎实的文本分析,一方面梳理黑格尔体系的逻辑,一方面循着黑格尔的逻辑检验黑格尔对其所继承的西方文明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体系的分析与反思,最终在此基础上对黑格尔体系的得失做出一定的评价。
早期汉语《圣经》对勘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一部对早期汉语《圣经》进行对勘研究的专著。本书从汉语《圣经》中最早的三个版本——阳玛诺的《圣经直解》(1636)、白日昇与徐若翰的汉语《圣经》(1707)、贺清泰的《古新圣经》(1803)入手,以对勘的方法将三部手稿四福音书经文与拉丁文《圣经》内容进行字句对照,从翻译、新词等角度,探求每部手稿的翻译策略、词语创新等问题,力求还原早期汉语《圣经》史的发展脉络,并论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治理的道德基础:以朱熹政治哲学为核心 电子书
阐释中国古代治理的伦理道德基础,将德治传统与现代善治融合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