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透过行政伦理视角思考历史、观察现实和展望未来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了人类走向合作治理的必然性。作者创造性地对行政伦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既对合作社会进行了具体化的描述,又富有逻辑地论述其到来的必然。在理论视野的逐步拓展中,作者通过把握全球化以及后工业化的历史趋势,勾勒出一副导向“全球合作治理”的全景式画面。
作者简介
作者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等二十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参与编写的一些著作曾获得过吴玉章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得立撰写的《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发表的论文多次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出版著作和教材十多部,发表论文近三百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一、 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
二、 公共服务的依据或路径
三、 行政伦理研究的过渡性
第一章 作为学科的行政伦理
第一节 行政伦理研究的理论追求
一、 时代呼唤中的行政伦理学
二、 行政学研究中的伦理支持
三、 行政伦理研究中的一般性课题
四、 行政伦理研究中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行政学研究中的学术自觉
一、 中国行政学研究的历史前提
二、 中国行政学理论视角的转变
三、 中国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四、 立足于现实的行政学研究
五、 专业化背景下的学者责任
第三节 行政伦理学的话语重构
一、 摒弃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思维范式
二、 超越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理论取向
三、 打破实证主义方法的“神话”
第四节 行政伦理学科建构的关节点
一、 以学科为契入点的研究
二、 理性直觉的思维方式
三、 从现实出发进行“完整性”建构
第二章 行政发展中的行政伦理
第一节 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 统治行政与管理行政
二、 有限政府与管理行政
三、 管理行政的职能变革
四、 走向合作治理
第二节 社会治理体系“返魅”的路径
一、 “解构”中的价值“返魅”
二、 指向道德的价值“返魅”
三、 道德“返魅”的路径
第三节 行政发展中的行政道德
一、 20世纪完善官僚制的努力
二、 否定官僚制效率取向的逻辑
三、 从行政人员入手寻求出路
第四节 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
一、 近代社会的价值失落
二、 价值重建的动力源
三、 相向而立的两种理论视角
四、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实践取向
第三章 行政道德的来源与功用
第一节 领域分化后的道德寓所
一、 农业社会的“权制”和“权治”
二、 工业社会的领域分化
三、 领域分化中的道德阈限
四、 领域融合中的道德普遍化
第二节 道德的来源及其实现
一、 寻求确定性的和共通的道德基础
二、 道德教育途径的有限性
三、 道德实现的主客观路径
第三节 道德与行政人员的自由
一、 作为人的本性的自由
二、 作为人的理性的自由
三、 根源于道德的自由
四、 行政人员如何获得自由
第四章 公共行政中的公正与公平
第一节 平等、公正的历史演进
一、 和谐社会追求中的社会公正
二、 等级社会没有社会公正
三、 形式平等无助于社会公正
四、 平等、公正的价值
第二节 “效率导向”与“公正导向”
一、 公共行政的“效率导向”
二、 公共行政的“公正导向”
第三节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 公平与效率矛盾的矫枉过正
二、 公平与效率矛盾中的政府角色
三、 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路径
一、 人类对公正的追求
二、 社会公正的实质
三、 在历史转型中看公正
第五节 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一、 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
二、 结构失衡与社会公平
三、 发现“德制”建设的机遇
四、 在“德制”安排中实现社会公平
第五章 公共行政中的信任
第一节 历史坐标中的信任
一、 习俗型信任
二、 契约型信任
三、 合作型信任
四、 基于信任的合作
第二节 历史脉动中的合作与信任
一、 合作与信任受到普遍关注
二、 同一性与开放性的需求
三、 罗尔斯对社会合作前提的设定
第三节 “信任”、“信赖”与“承诺”
一、 “信任”不同于“信赖”
二、 信任是对承诺的超越
三、 有信任才会有合作
第四节 诚信生活与行政人员的行为选择
一、 诚信是一种生活形态
二、 诚信生活的重建
第五节 政府诚信及其社会信用建设
一、 以政府诚信回应时代的要求
二、 信用秩序建设中的政府责任
三、 信用秩序建设的法律制度途径
第六章 构建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
第一节 “非中心化”进程中的信任与合作
一、 官僚制的“中心—边缘”结构
二、 组织结构非中心化的意义
三、 信任与合作的出场
第二节 组织管理中的信任与合作
一、 组织管理中的信任重建
二、 在社会背景中看组织
三、 信任与合作的同构
第三节 组织整合机制中的信任
一、 权威整合、价格整合与信任整合
二、 组织行为的同一性
第四节 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变革
一、 后工业化给予组织的压力
二、 “危机管理”中的组织变革要求
三、 合作制组织的构想
第七章 后工业化与民主困境
第一节 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危机
一、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二、 合法性的危机
三、 合理性的丧失
四、 基于“反思”的建构
第二节 民主困境中的治理变革
一、 民主受到了冲击
二、 谋求治理体系的变革
三、 建构合作治理的体系
第三节 对“参与治理”理论的质疑
一、 参与治理理论的滥觞
二、 参与治理的理论设计
三、 参与治理结构上的非民主性
四、 参与治理的不可能性
第四节 后工业化背景下的“德制”构想
一、 后工业化中的制度变革要求
二、 基于现实的德制构想
三、 德制构想的思想借鉴
四、 基于“否定之否定”的德制构想
第八章 合作的社会治理
第一节 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
一、 合作治理的历史契机
二、 基于公共利益的合作治理
三、 多元社会中的合作治理
四、 合作治理中的信任
第二节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一、 对协作与合作的历史性理解
二、 对协作与合作前提的实质性梳理
三、 对协作与合作图式的差异比较
第三节 行政人员的道德自主性
一、 研究行政人员自主性的意义
二、 行政人员自主性的获得
三、 行政人员自主性的历史前提
四、 基于道德自主性的合作
第四节 构建合作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重建的任务
二、 合作关系的生成
三、 作为信任文化的合作意识形态
第九章 全球化与后国家主义
第一节 全球化中的合作与和谐
一、 后工业化背景下的全球化
二、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三、 中心——边缘模式的解构
第二节 全球化与共同体建构
一、 全球化不是征服运动
二、 全球化不是同质化
三、 “脱域化”与合作共同体
四、 自主性基础上的合作秩序
第三节 “后国家主义”时代
一、 后国家主义的出现
二、 新社会自治运动
三、 后国家主义时代的社会治理特征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是201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康之。
得书感谢您对《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