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从多种角度展示了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时段从上古、南北朝、唐代直到清代,地域从国内到日本、蒙古、柬埔寨等与汉文化相关的邻国,范围包括礼乐观念、音乐思想、乐器乐舞、诗歌吟唱、音乐文献,音乐图像,内容极其丰富而厚重,相关的问题研究难度也很大。
由于本期作者以专业的音乐学者为主,以古典文学学者为辅,因而音乐学和传统文献学的学术含量都很高。
作者简介
编者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18年4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編者按
禮樂的復興與《樂記》的傳承
一 周公制禮作樂與樂學傳承
二 漢初禮樂復興樂學傳承
三 東漢初禮樂復興與“樂記”成書
結語
樂與國學
樂之技與藝
“六藝”之“六樂”
禮樂一脈:國學核心内涵
俗樂一脈:國學有機構成
樂之本體研究的國學意義
琴樂:在禮與俗之間
宗教用樂的意義
樂之情與美
國學中樂之中國話語
反思的意義
北魏石窟寺伎樂形象的出現與演變
一 北魏石窟寺伎樂形象的類型與分期
二 與北魏石窟寺第二、三期伎樂形象同期出現的新圖像類型
三 北魏“象教”與國家性佛教節慶儀式的確立在石窟寺圖像中的體現
結語
李白醉舞《青海波》考
一 日本古樂書關於《青海波》和《輪臺》的記載
二 《輪臺》和《青海波》的舞樂結構和咏詞考辨
三 從“垣代”看《輪臺》《青海波》與踏歌的關係
四 “垣代”用“懸琵琶”和“反鼻”的來歷
五 盛唐吐谷渾與《輪臺》《青海波》的創作
論李賀的奉禮郎經歷與其詩歌中的音樂描寫
一 李賀的樂府觀念與任職奉禮郎的關係
二 李賀樂府歌詩中的音樂描寫
清代宫廷的蒙古音樂與乾隆皇帝的蒙古樂詩
一 “太古王庭溯舊風”:清代宫廷蒙古音樂的歷史淵源
二 “母音太古”與“太古遺音”:乾隆皇帝的蒙古樂詩
中華古樂的異域之光 ——柬埔寨吴哥窟石雕壁畫中的樂器圖像發微
一 中西方學界有關柬埔寨吴哥窟樂舞石雕及古代樂器的研究現况
二 柬埔寨吴哥窟産生和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
三 元使周達觀筆下的吴哥王朝皇室貴胄出巡儀仗及民間佛事活動
四 吴哥窟浮雕與漢文史籍所涉東南亞樂器史料的比較描述
五 吴哥窟石雕中的吹打樂隊
上古中國的“樂”和“音樂” ——寫在《中國歷代樂論》出版之際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國古代文學與音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古今樂録》輯存
經驗與想象 ——魏晋南北朝時期的祠神信仰與人神婚戀小説
一 廬山的神靈——人神婚戀叙事的三種形式
二 蔣神的女眷——民間説話與文人叙事
三 巫山神女的变身——巫鬼、貴婦與仙真
四 小結
胡應麟唐人小説述評抉探
一 由《二酉綴遺中》的一段話語論起
二 “變異之談”與“閨閣事”的界分和指涉
三 幻設/實録:唐代小説的“作意”評價
四 詩文致佳:唐代小説“文備衆體”的意識
五 結語
從兩宋書目看小説觀的嬗革與初熟
一 先宋小説觀:小道之説與野史傳説
二 《太平廣記》:小説價值與載事特質的新認知
三 《崇文總目》與《新唐志》:志怪出史入稗與小説主體成型
四 《晁志》與《陳録》:遷退譜録詩話與肅清小説畛域
五 《續編闕書目》與《通志·藝文略》:官方與史家小説觀的徘徊
六 結語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大事記
国学研究(第四十卷)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袁行霈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国学研究(第四十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