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神论史(上册)

中国无神论史(上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汇集了全国有志于中国无神论史研究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攻关,历经数年,最终撰写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无神论史》。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散见于经史子集、稗官野史中的各种无神论思想,概括抽象出诸多中国无神论概念、范畴和命题,对它们加以分析,从更高、更深、更广的角度重新审视、发掘中国无神论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编者牙含章(1916-1989),化名康明德、马尔沙,笔名章鲁、子元等。1916年10月生于甘肃和政县。1936年在甘肃和西藏拉萨拉卜楞寺和拉隆哲蚌寺研究藏传佛教-喇嘛教及藏族历史。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从事藏学研究和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工作,曾任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四分局少数民族研究室副主任。建国后,任临夏专员公署专员、中共甘肃省委-部副部长。1951年护送十世班禅从青海回西藏。

1952年任中共西藏工委委员兼秘书长。1958年后,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1982年任民族研究所第四任所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曾当选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达赖喇嘛传》《班禅额尔德尼传》《无神论和宗教问题》等。主编《中国无神论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编委会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出版说明

《中国无神论史》编辑委员会

执笔人

再版前言

导言

先秦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先秦社会的发展及统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先秦时期无神论思想的酝酿与发展

第二章 商周至春秋时期无神论的萌芽与发展

第一节 对上帝信仰的动摇

第二节 从探索自然界自身变化的原因中排斥神秘主义

第三节 “执无鬼论者”的出现

第四节 子产论天道与人道无干

第五节 对巫术与卜筮迷信的否定

第六节 重人思想的发展

第三章 管仲与“管仲学派”的无神论倾向

第一节 管仲的天道观

第二节 管仲的“人本”思想

第三节 管仲的鬼神观

第四节 “管仲学派”的天地观与形神论

第四章 晏婴

第一节 论祝无益、诅无损

第二节 生死观

第三节 论祠无益而占梦乃占者的编造

第五章 孔子与公孟子

第一节 孔子的鬼神观

第二节 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无鬼论

第三节 孔子的天命观

第四节 孔子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第六章 范蠡与孙武

第一节 范蠡的天道观

第二节 孙武兵法思想的无神论倾向

第七章 董无心与西门豹

第一节 董无心的无鬼神思想

第二节 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实践

第八章 老子

第一节 “道”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原动力

第二节 天道自然无为论

第三节 天道无为与人道无为

第九章 庄子

第一节 “天道自然”与“通天下一气”的自然观

第二节 “生死自然”的生死观

第三节 “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天人关系论

第十章 孟子

第一节 孟子论天与天命

第二节 孟子入世主义的人事为本论

第十一章 孙膑与尉缭子

第一节 两部兵书及其作者

第二节 两部兵书中的无神论思想倾向

第十二章 荀子

第一节 天即自然物质之天

第二节 “制天命而用之”的戡天思想

第三节 对世俗迷信的批判

第四节 荀子无神论的历史地位

第十三章 韩非

第一节 批天神观念,破卜筮迷信

第二节 无神论的生死、鬼神与祸福观

第三节 韩非无神论思想的渊源与历史地位

第十四章 《吕氏春秋》一书的无神论倾向

第一节 生死观与养生论

第二节 论吉凶祸福维人所召

第三节 论天时与天道

两汉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两汉官方的封建神学和世俗迷信

第三节 两汉无神论同有神论斗争的中心及其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两汉无神论的贡献与局限

第二章 《内经》医理的无神论思想

第一节 非鬼神之说

第二节 论形神关系

第三节 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 《淮南子》和杨王孙

第一节 《淮南子》的无神论倾向

第二节 杨王孙的裸葬论

第四章 司马迁

第一节 司马迁无神论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批判传统的神学历史观

第五章 桓谭

第一节 桓谭斥“谶之非经”

第二节 桓谭的养生观与形神论

第六章 郑兴和尹敏

第一节 经学内部反谶纬的思潮

第二节 郑兴排斥图谶

第三节 尹敏讥嘲图谶

第七章 王充

第一节 天道自然无为论

第二节 天道自然无为与自然命定论

第三节 无无体独知之精的形神论与无鬼论

第四节 驳道家神仙方术

第五节 辨世俗术数与巫术迷信

第六节 王充无神论的理论贡献

第八章 张衡

第一节 论天体、灾异和人事

第二节 论图谶为虚妄

第九章 第五伦、宋均、赵咨与《风俗通义》中的反迷信思想

第一节 第五伦破除世俗迷信

第二节 宋均智惩巫神

第三节 赵咨论薄葬

第四节 《风俗通义》中反迷信资料的意义

第十章 王符

第一节 论天道和人道

第二节 辨卜筮和巫术

第三节 辨相术和占梦

第四节 王符批判神学的特色

第十一章 荀悦和仲长统

第一节 荀悦《申鉴》的无神论倾向

第二节 仲长统的人道为本论

魏晋南北朝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概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有神论与世俗迷信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无神论的发展

第四节 无神论发展的贡献与局限

第二章 曹植

第一节 否定道教神仙方术的《辨道论》

第二节 辨世俗迷信

第三章 嵇康

第一节 嵇康对古代迷信传说的批判

第二节 嵇康对占卜和相命的批判

第三节 嵇康思想的缺陷

第四章 杨泉与傅玄

第一节 杨泉“天无体唯气”的反天命学说

第二节 傅玄反对世俗迷信的思想

第五章 阮侃、郭象、鲁褒、鲍敬言

第一节 阮侃的宅无吉凶论

第二节 郭象“天道自然”的无神论思想

第三节 鲁褒的《钱神论》

第四节 鲍敬言对君权神授说的否定

第六章 阮瞻、阮修、宗岱、乐广、谢鲲

第一节 阮瞻、阮修的无鬼论

第二节 宗岱、乐广、谢鲲的无鬼论

第七章 孙盛、戴逵

第一节 孙盛驳“更生论”及其他迷信

第二节 戴逵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

第八章 何承天

第一节 何承天反佛斗争的背景

第二节 何承天对佛教神不灭论与报应论的诘难

第三节 何承天无神论思想的局限

第九章 范缜

第一节 范缜坚定的反佛立场

第二节 范缜的《神灭论》思想

第三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在中国无神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中的不足与失误

第十章 刘峻和朱世卿

第一节 刘峻《辨命论》的无神论思想倾向

第二节 朱世卿《法性自然论》的无神论思想倾向

第十一章 樊逊与邢邵

第一节 樊逊排佛斥道的思想

第二节 邢邵与杜弼辨形神

第十二章 祖冲之与贾思勰

第一节 祖冲之的反谶纬思想

第二节 贾思勰人定胜天的思想

隋唐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儒、佛、道的并立

第二节 隋唐(五代)宗教神学与世俗迷信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无神论的发展

第四节 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与天人关系方面的理论贡献

第二章 傅奕

第一节 四次上疏排佛

第二节 论佛教教义的虚妄与危害

第三章 吕才

第一节 关于《叙宅经》

第二节 关于《叙葬书》

第三节 关于《叙禄命》

第四章 刘知幾

第一节 天道不预乎人事

第二节 祥瑞之出,非关理乱

第三节 五行灾异说与人事常理违

第四节 推命而言成败其理悖

第五章 卢藏用和李华

第一节 卢藏用论得丧兴亡、吉凶悔咎在人不在天

第二节 李华论龟卜可废

第六章 柳宗元

第一节 天地不仁,万物自功、自祸

第二节 坚持人定史观,反对神定史观

第三节 非难道教

第四节 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

第七章 刘禹锡

第一节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无神论命题

第二节 无神论的“数”“势”必然论与神学天命论的根本对立

第三节 揭露有神论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八章 李藩、牛僧孺、李德裕

第一节 李藩评神仙长生、禳灾祈福

第二节 牛僧孺论兴衰由人、善恶无余

第三节 李德裕排佛非道与斥冥数有报论

第九章 皮日休

第一节 否定有意志的天和鬼神

第二节 论“相面”与“相心”的对立,否定相面术

第三节 斥卜筮吉凶的佞与伪

第十章 《无能子》与沈颜

第一节 《无能子》论自然之理与天地无心

第二节 沈颜论“吉凶由人,焉系时日”

中国无神论史(上册)是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牙含章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无神论史(上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1辑)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班17位学员的故事汇集成册,这些学员都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个人成长的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甚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中国史学史十五讲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五讲,内容包括“五经”的历史观与史学观;先秦诸子与私家史著的历史观;易学视域下的汉代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传统史学的整体思维;“通古今之变”:传统史学的通变思维;“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求真与求道: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思维;史鉴与资政: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才学识德”:传统史学的史家修养论;“六经皆史”:明清史学的经史关系论等。
中国史学思想史教程 电子书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先秦史学思想、秦汉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隋唐史学思想、宋元史学思想、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近代史学思想。
中国文化史(插图版) 电子书
本书以35个专题为纲,对中国文化的基础、制度、宗教、学术、艺术及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了展示和分析,梳理了自上古至近代文化发展演进的整体历程。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电子书
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对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做了详细论述,对史学观念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