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探讨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新路径与新模式”。本论文集旨在“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执行落实《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本论文集主要分为“知识体系构建”“影视人才培养”“影视理论扩容”“影视历史探寻”“影视强国建设”“影视创作景观”“网络视听传播”等版块。
作者简介
编者胡智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首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新路径与新模式》 编委会
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新时代十年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回顾与前瞻
一、新时代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进展与成果
二、当前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存在的问题
三、未来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与主攻方向
中国电影产业学建立与电影产业化的纠偏
一、中国电影产业学建立与电影产业的兴起
二、产业化改革:国家介入与电影业新话语的建立
三、近五年的新变化、新特征及其关键变量
四、“产业之学”的纠偏与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
美育的学科共同体及其想象力
一、美育学科共同体的建构
二、美育学科共同体的离散性张力
三、美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想象力
积极性应对:艺术学科新学科目录观念认知与因应举措
一、认识新学科目录的特色优势与可能的问题分析
二、因应新学科目录的方略与积极性建设举措思考
三、结语
中国网络影视学及其理论构建
一、中国网络影视学构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网络影视学的内涵与外延
三、中国网络影视的主要作用
四、中国网络影视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相关对策
新文科建设与智能时代下戏剧影视学科的创新驱动
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内涵
二、技术赋能之下的戏剧与影视学科
三、智能时代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创新驱动
影视人才培养
艺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创新与质量保障
一、艺术专业学位教育:从“量”到“质”的发展变化
二、发展与探索、问题与思考
三、艺术专业学位的开拓与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教育与科技前沿融合探索
一、新技术驱动下的影视学科交叉融合
二、新需求导向下影视专业人才的科学素养培育
三、新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校企合作共建探索
四、结语
视像时代的美育机遇
一、视像时代的危机与隐患
二、视像本体功能的拓展性诉求
三、视像美育的传播策略
四、结语
国内MFA的终结和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的兴起
一、国内艺术硕士(MFA)学位的引入与终结
二、广播电视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模式借鉴
三、河南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困惑
四、新版目录实施后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教育的展望
早期中国电影史上的电影教育与人才培养管窥
一、早期电影学校:电影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
二、早期剧团:不是学校的学校
三、早期大众传媒:为早期电影人才培育推波助澜
四种模式:世界电影教育巡览
一、“苏联模式”:专业训练与技能培养的偏向
二、“美国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三、“欧洲模式”:多元化的电影教育格局
四、其他模式: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教育特色
五、结语
影视理论扩容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源起、学术争鸣与拓展空间
一、“电影工业美学”缘起
二、电影工业美学的学术历程与理论争鸣
三、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空间的拓展与“接着讲”
四、结语
“影以载道”与“道”之重构
一、对当下电影“中国性”探索的再审视
二、过去两条寻找电影“中国性”的路径
三、“道”的四个层面:联结传统文化与电影理论的新思索
四、结语
中国电影学概念体系的对话式建构:“现代性”概念的例证
一、对话式建构中国电影学概念体系的逻辑与路径
二、作为实践例证的概念:“现代性”
品德教育、平民叙事与现实倾向:20世纪50年代“人民动画”的美学特征
一、主题功能: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品德教育
二、价值取向:以普通人与普通家庭为视角的平民叙事
三、创作方法: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现实倾向
四、结语
符号学视角下视觉意象的三重逻辑
一、意象概念在中国的生发
二、符号学对于中国意象理论的启发
三、视觉意象的逻辑规则
四、《掬水月在手》的视觉意象分析
五、结语
影视强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历史探索与使命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与中国电影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电影的使命任务
三、结语
示范的表演:1959年重点影片表演美学考述
一、革命历史题材:“双结合”的表演“叠影”
二、近代历史题材:理论和实践的表演样本
三、现实生活题材:神话时代的表演“讲述”
新主流电影的乡土伦理思想
一、新主流电影中乡土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生存家园与血缘伦理
二、新主流电影中乡土伦理思想的文化指涉:从个体到家国
三、新主流电影中乡土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呈现:从功能叙事到诗意美感
四、结语
探析全媒体环境下剧集产业的新生态格局建构
一、剧集创作凸显社会效益,发挥主流价值的引领功能
二、剧集创作持续垂直深耕,网络传播确立分众格局
三、多维建构剧集传播渠道,布局全媒介矩阵
四、微短剧崛起,剧集生态呈现多元共生局面
五、剧集内容的合法“二创”促进剧集衍生产业开发
六、技术加持艺术创作,剧集创作探索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电视综艺的市场化变革路径与动力
一、市场化初探:标准化生产、竞争机制、市场运作的多元交织
二、市场化先行先试:“经济频道/经济台”模式的确立及其意义
三、产业进阶:从原版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发展
影视创作景观
“温暖剧”创作探赜:观念与实践
一、理论底蕴:“温暖剧”的逻辑起点
二、叙事构思:“温暖剧”的文本框架
三、视听传达:“温暖剧”的影像呈现
四、结语
日常、代际与基层:行业电视剧的叙事视角创新
一、日常叙事:细腻呈现富有烟火气的警察生活
二、代际叙事:书写警察行业与家庭中的代际关系
三、基层叙事:从警察行业折射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四、结语
我国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家国观”的创新表达
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家国观”:历史渊源与现实影像的交响
二、《功勋》的“家国观”表达:小故事书写大人物
三、“家国观”创新表达:新时代主流电视剧创作变革
后现代景观、数字秩序与身体政治:赛博朋克电影的后人类想象
一、后现代景观:人的终结与物的复活
二、数字秩序:反身互动与精神规训
三、身体政治:主体异化与自我幻象
四、结语
中国早期古装、武侠与神怪电影的视觉特征流变考论
一、去舞台化的人物:从戏曲印象到侠怪形象
二、视觉空间的转向:从古典之美到陌生之境
三、幻影元素的丰富:从片段吸引到躯体奇观
四、结语
解构与重建:韩国翻拍中国犯罪片策略研究
一、文化背景——依托社会现实的本土化改编
二、人物角色——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设定
三、视听语言——着力推进风土人情的本土化呈现
四、结语
发现儿童: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观念反思
一、童年叙事中的自然观
二、儿童电影中的生命观
三、行动和接受的“双主体”观
四、结语
视听传播创新
加速与离散:数字时代的广播生态考察
一、广播时间的数字化重塑
二、离散性:广播实践的数字化生态
三、反省停滞与公共性衰落:数字广播生态的社会影响
四、结语
求变与突围: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生存之道
一、媒介的演进逻辑: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
二、仪式化建构:电视的当代价值
三、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困境
四、求变: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的突围路径
五、结语
我国电影网络批评生态探析
一、网络大众影评公共话语场的建构
二、网络社区中影评的话语生产:主动参与的话语生成和再生产
三、弹幕评论的时间性:在场的评价生产与文本改写
维度与限度:VR交互影像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创新中的生命力
一、开放式的时代文化语境:VR交互影像在历史纪录片中得以生长的现实土壤
二、“块茎”叙事思维与赛博格的身体:VR交互影像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创新中的源动力
三、历史与历史观:VR交互影像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建构
四、结语
老剧新看:社交媒体调节下的影视剧怀旧与90后身份认同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发现
六、结论与讨论
“出走的娜拉”:中国数字人中女性形象建构的实证研究
一、消费社会中“女性气质”的建构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三、研究发现
四、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讨论
后记
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新路径与新模式是2023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智锋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新路径与新模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