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辩论

认识辩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辩论在台湾——代序

许多美国大学院校都有以“传播研究”或“口语”为名的科系;这些 科系负责指导大学辩论队,不过老师们也会针对口语传播及辩论的各 种层面进行严肃研究。

Many American collea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depart ments devoted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or"speech". These department are responsible for college debating teams, but their faculty members also do serious research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oral communication and argumentation.

《四海一家:现代性的隐藏议题》

(Cosmopolis:The hidden agenda of modernity) 史提芬˙图门(Stephen Toulmin) 英国著名修辞与语艺学家

我与辩论的结缘开始于1982 年9 月。那年我考进了台北 的师大附中,因缘际会地观赏了一场精彩的示范赛,对辩论中的言语与机智交锋着了迷,于是加入了辩论社。疯狂地“打”(这是台湾辩论届认识的惯用语言,如果你还不熟悉的话)了 一年的辩论之后,我的口才与“脑”才都获得不少进步。不过在这个阶段,辩论对我而言只是一项有趣的课外活动,与人生目标或事业前途没有直接关联。

第二年我成为了辩论社的社长,这时社团决定改名为“语言艺术研习社”,除了打辩论,我还担任升旗典礼司仪、晚会主持人,在毕业典礼致送词、在晚会表演相声,并且参加了校际演讲及朗诵比赛(都得了冠军锦标),只要是与语言艺术扯得上关系的活动,我都积极争取参与。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对口语表达的广泛兴趣,与美国早年的“口语系”(Department of Speech)十分类似。

1985 年9 月,我进了政治大学,又加入了“演讲辩论研究社”。除了在大三担任社长,从大一到大三,我在演讲、辩论、朗诵、话剧四项竞赛中,都得过全台前三。不过从大二转系进入政大新闻系后开始,我的兴趣出现转变,对参与竞赛兴趣缺缺,将心力投入了口语传播的钻研上。在潘家庆教授的鼓励下,我知道美国蓬勃发展的口语传播学,并以此作为大部分课堂报告的主题。在大二、大三这两年,我跑遍了台北大小的图书馆,旧书店与进口书店,从口语传播著作中挖掘宝藏。其中我着力最多的就是辩论。

1980 年代中期,台湾的辩论活动已经相当丰盛。各大学都有相关社团, 吸引了以法政及社科背景为主的众多学生参加,“奥瑞冈式”(奥瑞冈就是美国西北部的Oregon 州。又译为俄勒冈),而所谓“奥瑞冈精神”更是经常挂在资深辩士的嘴边。不过他们对于奥瑞冈式的起源以及奥瑞冈精神的内涵却是众说纷纭。

基于对奥瑞冈赛制及精神的好奇,我对相关文献开展了大规模的搜寻与阅读,发现号称来自美国的台湾“奥瑞冈式”与美国原制之间差异甚大。怀抱着还奥瑞冈式原貌的理想,在1988 年10 月,我和我的多年好友温伟群(现为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助理教授)合力出版了《批判˙ 思考˙ 辩:辩论研究》(游梓翔、温伟群,1988)一书,加上半年后另一本《奥瑞冈式辩论》(游梓翔、温伟群,1989),我们试图从美国奥瑞冈式及辩论学的角度出发,透过赛制的改革,对台湾辩论活动的诸多现状突出严厉挑战。

这两本书后来在台湾辩论届形成了跨校间“美国派”与“台湾派”,延续了五、六年之久的激烈论战( 本书第四篇对这段历史有详细记录)。但这段发展也使台湾从形式上的模仿,成为从观念本质上融入“美式”辩论。我们知道,世界辩论版图一向分为“英式”(British System)与“美式”(Ameician System)两派。在亚洲,新加坡与香港走了英国的道路,连带影响了受到新加坡影响的中国大陆;台湾则和日本一样,走了美国的道路。不过由于日本的辩论多年来是以英语为主,辩论活动的“本土化”程度远不如台湾。这使得台湾成为辩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有趣个案——代表“美式辩论”在亚洲唯一的本土应用经验。

为了总结多年来推广辩论观念与赛制改革的诸多心得,我在1966 年春天完成了《舌战》一书。那年我正在美国丹佛大学为完成博士学位拼斗,但还是奋力先写完了《舌战》。我的多年经验加上口语传播的学术训练,使《舌战》成为台湾介绍西方辩论学理最完整的著作,短时间内就成为辩论届人士几乎是人手一册的经典。许多大陆、香港、新家坡等地的读者也是透过这本书来了解台湾辩论活动的发展与特色。

由于《舌战》出版至今已经超过七年,各界人士的批判与指教激发了我的“七年之痒”,决定以全新的内容对他们的建议作出因应,其结果就是呈现在各位手上的《认识辩论》。对我来说,这本书是对台湾辩论学与辩论活动发展现状的完整报告。我写这本书所怀抱的“野心”是:没看过《认识辩论》,就不算了解台湾的辩论活动;看过《认识活动》,你也就具备了台湾辩论届的入门到中阶程度;要往高手之路发展,剩下的就要靠实战经验的积累了。

完成本书,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我要感谢三位辩论高手,他们是赵少康先生、李涛先生与马英九先生。我有幸在大学二年级时,就成为台湾最早期的电视辩论节目“新闻追击”的正式工作人员,与当时担任主持工作的赵少康先生与李涛先生共事,后来又有机会担任了李涛先生在TVBS 的总经理特别助理。

赵少康先生是台湾政治辩论的先驱,李涛先生则是公认的“台湾Larry King”,能参与他们的团队让我获益匪浅。在2002 年的台北市长选举中,我投身马英九先生的竞选总部,并担任了发言人兼辩论小组召集人,主持两场市长电视辩论的准备工作。虽然我见过的大大小小辩论场面难以计数,但还没有一件比担任马市长这位辩论高手的“教练”,更让我感到压力重大的事了。

我也要感谢名义上是我的同事,实际上是我做人处事与读书治学楷模的口传系马国光老师、学术路上对我多所提携的张正男教授、多次邀请我担任法律辩论讲座的李念祖律师,以及在南台湾推广辩论观念与活动,与我惺惺相惜的陈誉文理事长及青商会王培康先生。

与我三度同学、三度同事的挚友温伟群教授,始终是督促我不断“向上提升”的力量。另外协助我举办多项重要辩论赛事的杨迺仁先生。总让我看见辩论界希望的刘怡、唐玲、李怡萱学妹,以及在校稿与资料搜集上付出了很大心力的口传所莉雅同学,我也要向你们说声谢谢。

当然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另一半韵仪,在繁忙的杂志工作外总给我全力支持。还有我的儿子思言,当他在学校以爸爸妈妈的工作为题作画时,竟然画出了“妈妈在写稿,爸爸去辩论”,我不禁莞尔,真是“知父莫若子”啊!

游梓翔

2003.8.18 日

写于台北世新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认识辩论是2003年由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出版,作者游梓翔。

得书感谢您对《认识辩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思维导图:职场高效能人士实用工具 电子书
掌握思维导图绘制方法与技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职业竞争力。
复盘 电子书
柳传志环,做事的PDF方法,与PDCA媲美的世界思维贡献;柳传志向每个人推荐的做事方法,不管是面对创业者、员工、学生,在公开场合有机会就推荐,次次推荐;联想重要的方法论,成为Pc全球第1、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分拆、进入其他行业,每一个重大事件背后,都有复盘做支撑;《创业36条军规》孙陶然用自己亲身实践为证作序推荐;远东控股主席蒋锡培希望公司员工都掌握复盘方法;张瑞敏通过复盘创造出市场链管理方法;李东生复盘TCL并购写出《鹰的重生》,提出宁错过、不做错思维;冯仑在万通有个反省日活动;周鸿祎依靠复盘从3721事件后变成拜用户教主,重新创业成功;自我提升的宇宙真理,真正的提升靠向自己学,向自己学就是复盘;王阳明、曾国藩、蒋介石、毛泽东、任正非、马云、史玉柱、马化腾、李彦宏、薛蛮子、李开复、许小年、张维迎等,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牛人必定是精通复盘的高手;我们普通人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复盘,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不精通复盘,只吃堑,不长智;要提升,多复盘,要成功,精复盘。
破格:强者思维与人生跃迁 电子书
适读人群 :18岁-40岁之间的职场人、创业者、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锻造强者思维的家长。   1、深度剖析强者解读现实问题的独特方式,帮助读者正确应对与利用现实中的不确定性,以强者的视角看待现实,改造现实,受益于现实。   2、击碎过往书籍当中对欲望的污名化,让读者了解成功人士是如何被欲望改造的,通过正视欲望的价值与实际作用,带动读者接纳欲望,管理欲望,并且利用欲望的能量实现目标。   3、打破大多数人曾被灌输的从众思维,从天然资源,个人意愿,外部环境三大指标当中剖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优势定位,用田忌赛马策略寻找赢面Z大化的竞技场。   4、抛弃“成功学”、“勤奋学”等逆人性的教条式自我管理理论,让读者学会加纳真实自我,优化真实自我,通过对真实自我的清晰感知来调动行为,实现实践的知行合一。   5、剖析为什么不断买课、看书、学习都没有让你赚到钱,理清哪些实践才是可以创造成就与财富的,让读者对无效实践断舍离,将注意力真正聚焦于积累成就的有效实践。   6、通过合理的思维模型,帮助读者正确应对人生中的:成长速度,目标实现、过程管理、黑白原则、人际交易等5大关键性场景,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利益Z大化。   7、手把手带读者了解如何与高人合作,如何结交提携自己的关键性贵人。让读者从无人问津的小透明逐步成长为善于为他人创造独特印象,善于向上攀援的资源整合性人才。   8、随书赠送价值99元的人生成长课,通过对自由独立、长期主义、知行合一、深度思考、正确决策等5大问题的深度探讨,带给读者更加清晰理性的人生成长心法。
快乐编程:青少年思维训练 电子书
编程教育的目的不是掌握语言,而是锻炼编程思维,让孩子更爱思考的编程书。
深层认知 电子书
一部告诉你如何认知事物的内在逻辑、洞悉商业本质的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