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间:莱布尼茨研究文选

中西间:莱布尼茨研究文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莱布尼茨与中国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皆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以“莱布尼茨与中国”为主题的论文,包括莱布尼茨与中国关系的详细年表,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的内容梳理与阐释,莱布尼茨与当时来华传教士在通信中所探讨的关于中国哲学、文化、语言和信仰等问题的解读,特别是莱布尼茨时代儒学在欧洲的传播情况等,都是海外汉学兴起之前的历史画面。全书所展示的史料、思想和跨文化视野,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对推动中文世界的莱布尼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中国莱布尼茨研究丛书》编委会

总序走向莱布尼茨研究的新时代

PrefaceTowards a New Era of Leibniz Studies

告读者

代序莱布尼茨甚至可能超前于我们这个时代

《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全集》简介[1]

一组数据

巨大的精神财富

历史的呼吁

步履维艰的世纪之梦

冷战不冷

莱布尼茨与中国年表[1]

1666

1667

1670

1671

1672

1673

1675

1675/1676

1676

1677

1678

1679

1680

1681

1682

1684

1685

1686

1687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中国近事》——主题,历史与意义[1]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字

莱布尼茨与闵明我的通信

《中国近事》中提到的阿拉伯文手稿

莱布尼茨与新教传教活动

来自新教人士的反响

耶稣会与《中国近事》

莱布尼茨与礼仪之争

莱布尼茨研究的现实意义

德国早期启蒙运动中的孔子形象

介绍孔子及其学说的两部巨著

莱布尼茨与《中国哲学家孔子》

托马修斯与“夫子曰”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以及《关于中国哲学的讲话》

毕尔封格的比较研究

“自然神学”问题

概念

自然神学在基督教接触外来文化时的作用

莱布尼茨的自然神学

自然神学与沃尔夫的《中国讲话》

对上帝的“模糊”认识与“清晰”认识

龙华民及其《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

龙华民其人

龙华民的《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

龙华民《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传播与影响

语言困境与论述霸权

龙华民提出的异议

结论

附录:莱布尼茨《中国自然神学论》

科里斯蒂安·科托尔特与莱布尼茨的《中国自然神学论》

塞巴斯提安·科托尔特与莱布尼茨致雷蒙的信

塞巴斯提安与拉克洛茨的通信

科里斯蒂安·科托尔特为莱布尼茨辩护

结论

莱布尼茨与欧洲对中国历史纪年的争论[1]

17世纪欧洲对中国上古编年史的争论

莱布尼茨对中国历史纪年的兴趣及态度

中国犹太人

莱布尼茨与开封犹太人

结语

代跋:莱布尼茨的启发:如何带着理性宽容彼此交流[1]

哲学之缘与轨迹

(1)研究哲学并非必然,同时掌握英、德、法、拉丁文是优势

(2)《传教史》被誉为十年一遇的创新著作,原因是提供了传教史之外的视角

(3)《全集》历战乱而不断耗时150年,连续负责第四、第五系列需毅力与牺牲

(4)学术管理有益研究:有幸提供专业鉴定,促成莱氏信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莱氏研究国际化是亮点与趋势:《全集》证明了莱氏和牛顿不同时发明微积分

(6)国内的莱氏研究:步子可更快一点,水准可更高一点,年轻人可更多一点

哲学特色与贡献

(1)极具天分的莱氏处在数学家辈出的转向近代的中世纪,数学传递的是理性精神

(2)《单子论》是天才之作,对当代的全息论、自组织论、潜意识论都有启发

(3)17世纪欧洲发现诸多“非欧”文化,莱氏提出跨文化诠释:理性上的宽容

(4)“正义”对后世启发:属于永恒真理,而律条是人为的,严格区分正义和权力

(5)面对当代科技活动及其潜在性问题,哲学提供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面临困境

(6)18年陆续完成17至18世纪欧洲主要期刊61年间对中国评论一手资料600余份

(7)给后学建议:成熟的常人要有哲学反思性,把哲学专业当作学问,而非智慧

我看世界哲学大会和中国哲学

(1)随着学科细化,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影响不再,而哲学跨学科交流可促进精神活动

(2)学以成人:人类存在追问永新,“改天换地”之后明天将是怎样的可能?

(3)中国哲学是用西方的网在中国知识海洋里捞出来的鱼,与西方哲学的真正碰撞还待努力

附录1外国人名简介

附录2引用文献缩写表

中西间:莱布尼茨研究文选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文潮著。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间:莱布尼茨研究文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五教授地理学文选(一) 电子书
西南联大前后八年多的办学,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卓有成效,公认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其中单就地理学而言,就出版了数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地理学专著,发表了诸多地理学方面的论文,成为近代地理学史必须关注的重要学术成果。本书所编的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大地理学教授张印堂、洪绂、林超、陶绍渊、鲍觉民的部分地理学术文章,以此来认识西南联大学术研究的特色,是研究近代地理学史的重要史料。
珠海、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首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 电子书
本书主要是围绕“珠澳中西文化走廊”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对于珠海、澳门在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中心文化交流作用进行了论述。内容涉及以下七个方面:珠海和澳门的早期历史;珠海、澳门与早期中外交流;澳门、珠海队近现代中国的影响;珠海、澳门与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珠海、澳门历史人物研究;珠海、澳门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宏观观察;其他学术问题。本书从微观角度围绕澳门、珠海历史上的事件、人物或者关系中国
韦卓民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第二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从不同角度对珠海、澳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及韦卓民先生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
《尚书》诠释研究 电子书
《〈尚书〉诠释研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讨论的专题都是《尚书》学与语言学长期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还关涉古典文献学、辨伪学、辑佚学、哲学、思想史研究等领域。作者皆能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探隐索微,反复论证。全书分析透彻,逻辑严密,例证丰富,其结论或正前人之失,或对有关问题的论证有所推进,或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钱玄同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叙述钱玄同先生一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特色,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