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研究

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北京联合大学三山五园研究院学术研讨会的正式成果。

内容简介

2017年12月17日,由北京联合大学、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北京联合大学三山五园研究院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来自北京文物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京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国外专家代表及研究生百余人,围绕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三山五园区域文化的靠前化传播、三山五园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本书是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正式成果。

作者简介

编者陈名杰,1969年生,现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研究

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驻京外交官与“三山五园”影像

一、19世纪后半叶西方人在北京的生活

二、英国驻京外交官与“三山五园”影像

康、雍两朝兴建“三山五园”的政治表达

一、康、雍两朝兴建“三山五园”的政治心理

二、康、雍时期“三山五园”的政治仪式与清朝统治秩序确立

三、“三山五园”的政治功能转化与清代“大一统”格局形成

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

一、三山五园历史沿革

二、三山五园的文化价值

三、对公众开放区域在三山五园区域的文化价值

四、结束语

生态、文化双重意义下三山五园区域水资源的价值评估与保护

一、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的性质使得它们都拥有大面积的水面

二、三山五园内湖泊溪流的多方面价值重估

三、世界发达国家城市上游生态保护的既有经验

四、当前北京发展的形势与三山五园保护的关系:谈三山五园区域综合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

五、结语:田园化、自然化是三山五园外围生态保护的基本风格

“三班九老会”与香山皇家文化的认知与传播

一、乾隆朝香山“三班九老会”概述

二、“三班九老宴游香山”继承了白居易“香山九老会”的传统

三、“三班九老宴游香山”之举,延续了古代诗文雅集的传统

四、“三班九老宴游香山”恩典慈仁之举,延续了中国古代帝王“以孝治天下”、尊敬老者的传统

五、结语

佛教文化在“三山五园”中的表现

一、佛教的宇宙观

二、佛教宇宙观在寺院建筑上的表现

三、佛教宇宙观在皇家园林中的表现

四、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在相互融合方面的表现

五、余论

文化视野下的三山五园人文景观

一、三山五园的营建与概念形成

二、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

三、三山五园与农耕文明的交集

四、西山文化带视野下的三山五园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一、辐射区传统区域文化的再现

二、接邻区传统园林文化的再现

三、中心区传统皇家文化的再现

北京“新总规”中“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规划研究

一、“新总规”对“三山五园”保护提出的新思想

二、“新总规”对“三山五园”保护提出的空间格局

三、“新总规”中“三山五园”地区的空间规划研究

四、对“新总规”中“三山五园”地区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五、总结

三山五园景观营造初探

一、三山五园的定义与盛期范围

二、三山五园景观分析

三、研究三山五园对当代景观的意义

从皇家走入民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的民众认知

一、北京“三山五园”区域文化的界定

二、民众认知区域文化的必要性

三、多渠道入手,普及三山五园皇家文化的民众认知

浅论康熙“孝治天下”思想在三山五园活动中的体现

一、清朝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

二、康熙帝在三山五园的活动与孝治天下

三、结论

“一带一路”视野下“三山五园”文化旅游的战略分析

引言

一、“三山五园”发展入境文化旅游的内部因素(SW)分析

二、“三山五园”发展入境文化旅游的外部环境(OT)分析

三、“三山五园”发展文化旅游的路径选择

结语

北京三山五园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研究

一、目前研究现状

二、文化遗产旅游推动力与原因

三、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维度体系

四、研究结论

三山五园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

再论紫微禁地

从清帝御制诗文看圆明园“坦坦荡荡”

一、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坦坦荡荡

二、坦坦荡荡最重要的建筑:素心堂

三、知鱼亭东北之一景:萃景斋

四、简短的结语

纸张运作的管理制度

一、纸张运作的作坊建立和管理

二、纸张运作的作坊分类和基层管理

三、纸品流通的皇家宫殿与文化空间管理

四、结语

碑石传翰墨

一、清帝雅好书法及他们对金石学的贡献

二、圆明园中的御制石刻

三、结语

略论圆明园竹景观及文化

一、圆明园竹子种植地点

二、植竹景点景观特色

三、竹景配置方式分析

四、竹文化浅析

五、未来竹景观恢复及文化发扬

朴斫书堂碧沼滨,澄波素影面前陈

一、如园格局变迁

二、芝兰室遗址现状分析

三、芝兰室室内空间分析

圆明园可见遗址保存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一、前言

二、圆明园可见遗址现状

三、圆明园可见遗址保护展示建议

圆明园旧藏书画考略

一、圆明园书画收藏的主要来源

二、圆明园收藏书画的具体地点

三、圆明园收藏书画的整理与鉴赏

四、结语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出土地天母铜像考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十年回望与观察

二、几点结论与相关建议

观今忆故景,融身入其境

一、谐趣园、霁清轩的历史沿革

二、谐趣园、霁清轩景观变迁

三、园林景观变迁与保护利用

浅析颐和园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二、颐和园历史与园林设计特点

三、古典造园手法与新中式园林设计

抗战后颐和园接收过程述论

一、国民政府北平市政府对颐和园的接收

二、追回日军侵夺的颐和园铜品

三、惩处侵夺园产的敌伪分子

香山静宜园佛教文化元素研究

一、香山寺

二、洪光寺

三、宗镜大昭之庙(昭庙)

四、玉华寺

小结

樱桃沟引水石渠考略

一、樱桃沟引水石渠的修建

二、樱桃沟引水石渠基本概况

三、关于修建引水石渠的用意

四、樱桃沟引水石渠的变迁

五、关于樱桃沟引水石渠的保护建议

结语

浅论北京香山地区近现代名人墓群及其保护

一、香山概况

二、香山地区近现代名人墓群概况

三、香山地区近现代名人墓群形成原因

四、香山地区近现代名人墓葬群保护及其意义

结语

邂逅畅春园:《燕行录》对清代三山五园的首次书写

引言

一、徐文重及其使行经历

二、徐文重所经历的《大明一统志》购买风波

三、异域视野:朝鲜使臣对畅春园的首次记载

小结

三山五园的考古发现与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三山五园考古的主要收获

二、三山五园考古的主要成果和相关认识

三、结语

清代三山五园地区水稻种植情况史料分析

一、清代三山五园地区种植水稻的自然环境

二、清代三山五园地区种植水稻的政治环境

三、清代三山五园地区水稻种植状况

北京三个文化带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戾陵堰考

一、燕王刘旦与戾陵

二、梁山两渠

三、戾陵遏的工程做法

四、戾陵堰的水系

五、余论

《水经注》所记戾陵堰位置补论

一、戾陵堰及其水源

二、戾陵与梁山

三、戾陵堰、车箱渠与高梁河

结语

老山瞭望台北汉墓年代初探

一、引言

二、地理位置

三、研究背景

四、主要发现

五、墓葬年代初探

六、结语

北京老山汉代遗址调查报告

一、调查准备与方法

二、遗存情况

三、遗迹的性质

四、结语

元大护国仁王寺与明真觉寺

陈寅恪与吴家花园:海棠诗里的故园与旧人

一、吴家花园的来历及陈寅恪海棠诗

二、最初的解释:吴宓对陈寅恪海棠诗的附注

三、陈寅恪海棠诗用典新释

四、结语

试论京西古建筑遗址的复建和保护

引言

古遗址保护与建设的六步

结束语

论北京西山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一、西山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二、西山红色文化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资源

三、西山红色文化是国内外民众认同中国的载体之一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石景山在历史上的曾用名

二、石景山古迹在文献中的记述

三、总结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石景山段的细分与开发利用

一、综述

二、永定河西山文化带石景山段内部的细分

三、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石景山段的开发与利用

大觉寺契约文书的发现保护与研究

一、大觉寺历史文化简述

二、大觉寺藏契约文书的发现保护和内容解读

三、大觉寺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过程

前门地区会馆现状分析及保护措施

一、前门34处会馆概况

二、湖北黄冈会馆历史概述

三、湖北黄冈会馆现状及保护措施

四、小结

编后记

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研究是2019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者张连城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碳排放:区域分异、部门转移与市场衔接 电子书
本书建立了对中国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部门碳排放在核算、评价、预测、市场配额方面的模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全国分区域/部门碳排放清单分析、中宏观尺度LEAP预测模型、部门间碳转移评价与预测模型、碳排放权及用能权市场配额设计模型,并结合模型分析结论,给出了对中国碳排放区域/部门分异、部门间转移路径和相应环境权益市场衔接的评价和建议。
生态文化·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 电子书
本书基于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与机制建设,探讨构建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良性互动机制的理论和实践途径:一是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及其理论内涵,阐释生态文化发展及其教化功能;二是研究当前我国公众生态意识的理论内容、构成要素与生成机制,揭示我国公众生态意识培养目标及现实发展状况;三是研究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公民生态意识提升机制的构建与优化,阐述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互动机制的内在机理
跨区域绿色治理府际合作中国家权力纵向嵌入机制研究 电子书
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纵向府际关系协调是顺应治理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本书主要探讨跨区域绿色治理中国家权力嵌入的时机、程度和方式,在生态治理相关作品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生态学等领域教学与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十三五”时期资源环境发展战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国家级智库深度剖析“十三五”规划、参透中国未来发展大势的精品著作,深入分析了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趋势和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书中聚焦于“十三五”时期中国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