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俊驹教授6卷论文集,内容丰富,对民法各领域研究有益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系对马俊驹教授已发表文章或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文章的论文集,共6卷。该文集对民法各具体领域的内容均有研究,内容充实,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民法典与民法基础理论、主体制度、物权与财产制度、企业制度、人格权、农村农地等。本书所收录的内容时间跨度广、内容翔实、论证有力,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我心目中的马俊驹老师
马俊驹先生主要学术思想及其贡献
第一卷 民法典与民法基础理论篇
中国民法的现代化与中西法律文化的整合
一、中国民法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民法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三、中西法律文化的整合
就《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的衔接问题提几点想法
对民法典编纂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当代中国民法的基本体系、挑战与发展趋势——为《民法》一书所写的导论
一、民法整体之概观
二、民法是市场经济关系的本质要求
三、民法的制度体系和基本内容
四、民法所遇挑战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我国民法制度中有争议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关于法律行为的概念
二、关于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三、关于取得时效问题
四、关于撤销权与撤回权
五、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
六、关于风险负担的一般规则
七、无权处分与其相关的民法制度
八、关于动产租赁权的对抗力与善意取得
九、关于法定担保物权
十、关于请求权问题——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
关于民法典制定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中国民法典的立法基础
二、关于设置民事财产法总则
三、关于民法总则的反思
四、关于人格区分与人格权立法
五、关于债权法的立法体例
六、关于物权法的立法体例
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理论
一、私法自治与法律行为
二、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分立
三、法律行为与其相关的概念
四、关于意思表示的几个理论问题
五、物权行为理论问题
六、法律行为的标的
七、意思表示的解释
代理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关于代理的概念
二、代理权的性质与代理权的授予问题
三、关于代理行为的有关理论问题
《民法总论》提纲
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讨论:民法本质
三、关于法律行为制度的有关问题
四、期末课程论文(选做一题,字数不少于4000字)
对制定民法典的几点看法
守成与创新——对制定我国民法典的几点看法
一、民事主体的重构
二、集体所有权与农村土地使用权
三、债法总则的存废
四、财产法总则的设立
五、民法典中“人法”与“物法”的体例编排及人格权编的独立
六、侵权行为法应独立成编
漫谈民法走势和我国民法典的制定
我国制定民法典的立法背景和基本架构
我国民法典制定几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制定民法典的指导思想及其体系构想
一、制定民法典的指导思想
二、未来民法典的体系构想
我国当前民商法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民事主体的多方位思考
二、财产权利的耦合与发展
三、重视客体的新型化研究
四、私法的公法化问题辨析
五、加强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六、信息经济与民法的适用
七、基因技术对民法的冲撞
八、加入WTO及其立法调整
九、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十、我国民事立法的瞻望
21世纪民法展望
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对民法的影响
二、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环境问题与民法的回应
四、加强对精神利益的保护
五、结语
中国民事法概览
一、中国民法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民法的现状
三、中国民事法的体系
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与我国民法典立法体系的构想
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民法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民事立法的现状
三、当前中国民法学界讨论的热点
四、中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法的完善——纪念《民法通则》颁行10周年
一
二
三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读漆多俊先生新著《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两类社会经济关系与两个部门法
二、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两种机制及两种法律保障体系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商法与经济法调整范围和内容的影响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法与民商法立法体系
民法与商品经济发展
一、从民法的产生和发展看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二、从几项民事基本制度看民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三、近现代各国民事立法的回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我国民事立法
《资本论》与民法的几个问题
一、商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有关民法的几个问题
四、地租理论问题
论文合作者
民法典与民法基础理论篇
第二卷 主体制度篇
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上)
一、法人人格·本质学说与权利能力
二、法人分类·比较考察与立法思考
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中)
三、法人责任形态·主体形式的多元构想
四、法人组织结构·意思形成与内部关系
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下)
五、法人权利·财产权构造与人格权界定
六、法人设立·终止程序·清算规则
关于民法总则主体立法的探讨
一、自然人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格权
二、法人
三、其他组织(实际上主要是合伙)
法人责任形式与我国民事主体制度的构建
一、法人独立责任与法人成员的有限责任
二、我国法律中有关法人责任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三、我国法人责任形式的选择及立法设计
法人制度若干问题
一、法人的概念问题
二、法人的分类
三、法人对外的责任形态
四、法人的内部组织结构
五、法人的财产权
六、法人的人格权
七、法人的几种特殊权利
八、法人设立、终止程序、清算等问题
九、法人的分支机构问题
对法人制度基本问题的思考
民事主体功能论——兼论国家作为民事主体
一、特定功能是民事主体确立的重要依据
二、国家因具特定功能而成为民事主体
三、国家实现特定功能的民事领域
四、民事主体功能论与开放的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制度的历史发展、哲学思想和制度构建
一、权利主体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关于主体人格的哲理考察
三、关于具体主体制度上的考察
论国家在市场经济下的民事主体地位
一、国家作为民事主体与市场经济
二、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特殊性
三、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理论和实践障碍
四、国家作为民事主体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合伙民事主体地位的再探讨
一
二
三
四
试论企业租赁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和地位
一
二
民法通则与合伙民事主体地位
一、合伙是一种历久不衰的联合经营方式
二、合伙是一种不断完善的联合经营方式
三、合伙是一种具备民事主体条件的实体
四、合伙成为民事主体是我国实际的需要
法人本质论
一、对以往法人学说的评述
二、法人的物质渊源和条件
三、法人是独立生存的实体
四、法人内部的结构特征
五、法人人格的法律性质
六、结语
论法人的违法行为
一
二
三
略论法人的责任能力
试论法人的机关、意思和过错
一、法人的机关
二、法人的意思
三、法人的过错
合同债法篇
罗马法契约自由思想的形成及对后世法律的影响
一
二
三
经济学视野下的契约法研究
违反信息义务应适用侵权责任还是合同责任?
对保证保险性质的基本认识
日本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三、请求停止行为方式
四、小结
侵权损害赔偿的几个理论及实践问题
一、中国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二、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种类
三、侵权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四、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五、我国法律的规定及在实践中的做法
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的侵权责任论纲
一、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行为的形态
二、应该用侵权法调整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的行为
三、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行为的侵害对象
四、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的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
五、尽快建立我国第三人侵害合同缔结的侵权责任制度
论附条件买卖买受人期待权效力的扩张——兼论其在破产法上的影响
一
二
三
四、结语
三个合同、两个仲裁与一个标的
浅评我国统一合同法的制定和发展
一、《合同法》的制定体现了立法的民主化和公开化
二、《合同法》的体系相对完善,可操作性增强
三、《合同法》的精神和内容合理化
四、《合同法》的不足和局限
关于统一合同法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一、统一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二、合同订立和效力(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
三、合同的履行(第四章)
四、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第五章)
五、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第六章)
六、违约责任(第七章)
七、其他规定(第八章的内容,原是附则内容)
我国新《合同法》介评
一、新《合同法》的立法思想
二、新《合同法》的结构安排
三、新《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四、新《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五、关于合同的订立的规定
六、关于合同的效力的规定
七、关于合同的履行问题
八、关于违约责任的问题
九、关于《合同法》分则的规定
关于起草中的统一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讲授大纲
一、我国的合同法概况
二、《经济合同法》的修改
三、统一合同法建议草案
四、建议草案的特点
五、1995年10月统一合同法草案试拟稿(第二稿)
六、1997年5月征求意见稿(第四稿)
七、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稿(新公布稿)
八、统一合同法体现出来的特色
九、总结
关于我国制定统一合同法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一、保持中国特色与采纳国际上通行做法的关系
二、意思自治与国家适当干预的关系
三、交易的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四、维护当事人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关系
我国债法中情势变更原则的确立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
二、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
三、情势变更的适用条件和情况
四、情势变更的法律效力
论文合作者
主体制度篇
合同债法篇
第三卷 物权与财产制度篇
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
一、物、财产和财产权
二、两大法系的财产权制度
三、大陆法系财产法的当代困境
四、我国财产权体系的理论重构
国家所有权的基本理论和立法结构探讨
一、国家所有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我国国有财产的类型及其法律调整
三、国家所有权的二元化立法结构
公有制下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变革和完善
一、关于国家所有权的性质和主体之争
二、国家所有权的客体类型及其法律调整
三、变革与完善公有制下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基本思路
四、结语
物权法基本体系和有关立法问题
一、关于物权法的一般理论和立法问题
二、所有权类型及其社会化之发展
三、关于土地用益物权的流转问题
四、关于担保物权的两个问题
五、展望我国物权法的制定
时间观念的发展与时间所有权的私法构造
一、时间观念的发展
二、时间能够成为民法调整的对象
三、时间所有权的概念和基本构造
四、结语
论私人所有权自由与所有权社会化
一
二
三
四
我国未来民法典中设置财产权总则编的理由和基本构想
一、民法典总则编的结构性缺陷:权利一般规定的缺失
二、设置民法财产权总则的基本理由
三、财产权总则设计的基本思路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理论突破和法律路径——结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平等入市进行研究
一、小产权房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理论“瓶颈”和突破
三、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路径及其比较
四、结语
城市化应以土地财产权变革为先导
一、中国城市化应以土地财产权结构的变革为先导
二、将土地视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土地财产权变革的最大阻力
三、滞后的土地财产权制度是延缓农民身份转化的根本原因
国家所有权的法律属性和立法构想
一、国家所有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我国国有财产的类型及其法律调整
三、国家所有权的二元化立法结构
物权保护方式的有益探索——简评《物权请求权制度研究》
精心修改和完善,力争《物权法》早日颁行
物权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法
一、引言:财产和谐是构成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二、物权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财产关系之和谐的法治基础
三、“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由民法调整对象的性质所决定
四、“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要求
五、结语:“定分”与“息争”
物权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
人格与财产的关系——兼论法国民法的“总体财产”理论
一、作为人格基础的财产:早期国家用以取代氏族血缘身份的工具
二、伦理人格:财产要素在人格基础上的摒除
三、“财产权利能力”:总体财产理论的辨析
四、作为权利载体的人格——总体财产与权利能力的比较
五、结语:人格与财产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财产上法益间接损害的民法救济:保护与限制
一、财产上法益间接损害的分类及特征
二、对无合同关系当事人财产上法益间接损害的保护
三、对有合同关系当事人财产上法益间接损害的保护
四、民法对财产上法益的间接损害的赔偿之限制
合伙人出资财产的法律性质刍议
一
二
三
物权法的定位及基本体系分析
一、物权法的定位
二、物权法的基本体系
民法典担保权编的立法模式研究
一、物的担保不宜被纳入民法典物权编
二、担保权独立成编的可行性
三、“担保权编”的立法框架
四、结语
动产上担保物权并存之效力顺序
一、动产上担保物权并存的成立要件与基本样态
二、同类担保物权的并存
三、不同类担保物权的并存
四、结论:基本规则的抽象
罗马法财产权构造的形成机制及近代的演变
一、罗马法上的“所有权”
二、罗马法上的所有权与债的法律构造
三、近代大陆法系财产权构造的演进
财政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无形财产的理论和立法问题
一、无形财产的概念诊释
二、无形财产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三、无形财产的功能
四、无形财产的立法模式
中国物权法的制定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不动产制度与物权法的理论和立法构造
一、不动产与物权法体系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考察
二、不动产与动产的“同化”趋势及其评价
三、不动产制度与我国物权立法
物权法的发展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
一、物权法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发展趋势
二、我国物权立法现状及评价
三、关于物权法制定的一些问题
论物权法的发展与我国物权法体系的完善
一、物权法的形成与发展
二、物权的发展趋势及物权立法重心的转移
三、我国物权法的现状及评价
四、完善我国物权法体系的设想
实现国家财产所有权与政府行政权的分离
一
二
论国家企业法人的财产权性质
一
二
论文合作者
物权与财产制度篇
第四卷 企业制度篇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
一、传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法理学基础
二、传统公司法人治理模式的两个神化及困境
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当代的发展
四、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法律救济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性与股东面临的困境
二、立法与司法对策:比较法考察
三、我国立法的完善:代结论
消除经济特权与实现营业自由
一、营业自由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特权是实现营业自由的最大障碍
三、依法消除经济特权是实现营业自由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无店铺直销立法思考
一、我国无店铺直销业的立法现状和为加入WTO所做的相关承诺
二、对无店铺直销立法的思考
改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改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想
二、改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措施
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与立法完善
一、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股份回购面临的法律问题
三、我国股份回购立法的完善
平等与效率的抉择——从公司合并看公司法的价值定位
一、公司合并中的平等、效率及其问题
二、“效率优先论”质疑
三、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的当代发展
引言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二、企业的财产权
三、企业治理结构
关于企业法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法人制度的理论问题
二、公司法及其公司股东权的保护
三、合伙法与合伙债务的承担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问题
五、企业承包和企业租赁的法律问题
六、企业兼并与破产
企业破产法的基本问题
一、我国实施破产法的一般情况
二、企业破产宣告的界限
三、企业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
四、债权人会议
五、和解与整顿
六、破产宣告
七、破产清算
八、法律责任
论我国国有企业自主权的完善——兼评欧美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诉讼的不公平性
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
二、我国法律从多方面保障了国有企业的自主权
三、国有企业自主权状况的实证描述
四、将中国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不公平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二、完善企业法人制度是保障我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关键
三、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有益探索
四、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与股份有限公司
一
二
三
四
五
企业破产法适用中若干问题研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企业集团的基本法律问题
一、企业集团的产生与发展
二、企业集团的法律概念、特征和形式
三、企业集团的法律结构
四、企业集团的组织管理
五、企业集团的财产责任
论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的机关
一
二
三
四
我国企业破产程序若干问题探讨
一、宣告破产的申请哪些人有权提出的问题
二、破产案件应由哪个人民法院管辖的问题
三、关于人民法院驳回破产申请的裁定申请人能否上诉的问题
四、债权申报问题
五、债权人会议的组成、职权及其决议的效力问题
六、清算组的法律地位问题
七、破产财产的构成及其清偿顺序问题
关于我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破产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二、关于破产原因问题
三、关于破产债权问题
四、关于破产财产问题
论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本前提
一
二
三
四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企业法的灵魂
一
二
三
关于国营企业破产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
二
三
四
论合伙
一
二
三
四
五
论我国企业法人的条件和能力
一
二
试论我国企业法人的清产还债制度
一
二
三
法人组织能否成为犯罪主体
一
二
三
试论我国实行法人制度问题
一
二
三
试论法人组织内部责任的划分
一、法人与法人机关成员之间责任的划分
二、法人与法人代理人之间责任的划分
三、法人与法人成员和工作人员之间责任的划分
法人制度的缘起和演进
一、萌芽时代
二、形成时代
三、发达时代
试论我国法人的独立财产和有限责任
一
二
三
四
论法人与合伙的特征与分类
一
二
论文合作者
企业制度篇
第五卷 人格权篇
人格与人格权立法模式探讨
一、从人格、权利能力到人格权的确立
二、人格权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内容
三、人格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构建人格与人格权理论的哲学思考
一、哲学上关于人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三、后现代主义对人格权理论研究的启示及其引发的思考
人格权不应在民法主体制度中规定
关于我国人格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我国人格权基础理论与立法建构的再思考
一、人格权基础理论的几个问题
二、人格权立法建构的几个问题
三、结语
赞同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
未来我国民法典不宜采用“一般人格权”概念
一、“一般人格权”的法律属性:民法“生出”的宪法权利
二、“一般人格权”无法“私法化”
三、“一般人格权”与人格权体系相龃龉:一个方法论的视角
四、“一般人格权”的功能可以被“一般条款”替代
身份制度的私法构造
一、身份制度私法构造的法理基础
二、身份制度私法构造的基本要素
三、身份私法关系的制度构造
论私法上人格平等与身份差异
一、人格平等与身份差异的私法功能
二、人格平等与身份差异的价值衡量
三、人格平等与身份差异的相互关联
私法中身份的再发现
一、何谓私法中的身份
二、近代私法中身份的变迁
三、现代私法中身份的存在状态
四、现代私法中的身份调整
从身份人格到伦理人格——论个人法律人格基础的历史演变
一、作为最初的身份人格基础的氏族血缘
二、身份人格由血缘身份向社会身份的变迁
三、伦理人格的理性思想及其在近代法上的实现
四、契约:推动身份人格转向伦理人格的驱动力
论民法个人人格构造中的伦理与技术
一、人的身份:“界定适格者并使其成为法律主体”的方法
二、人的理性:直接作为实定法依据的自然法伦理观念
三、权利能力: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法律命令”
四、“抽象的智者”:民法个人人格结构的精髓
五、结语
对私法上人格平等与身份差异问题的思考
一、何谓私法中的身份
二、私法中身份的变迁和现状
三、私法中身份关系的基本构成
四、现代私法中的身份调整
关于人格权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从“人格”和“权利能力”的概念开始
二、人格权与传统民事权利在内涵上的区别
三、人格权概念的确立须以人的伦理价值外在化为前提
四、人格权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及其立法体例
民法上支配权与请求权的不同逻辑构成——兼论人格权请求权之独立性
一、主体、客体的区分与支配权、请求权的不同逻辑构成
二、原权、救济权视角下的支配权与请求权
三、救济请求权与民事责任制度的确立
四、民法的抽象技术与民事责任的二元区分
五、人格权请求权的基本含义
六、人格权请求权的独立性判断
七、结论
从人格利益到人格要素——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之界定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论争: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的理论背景
二、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的原因分析
三、伦理价值外在化: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确认之前提
四、人格要素:作为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
关于人格权的保护体系与立法模式问题
人权视野中的人格权
一、何谓人权
二、人权:宪法和民法的共同价值基础
三、人格权:宪法权利抑或民事权利
人与人格分离技术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兼论德国民法中的权利能力
一、“人”与“人格”相分离的私法人格技术及其产生根源
二、罗马法人格技术与自然法理性伦理的结缘
三、作为实定法上的“命令”的权利能力概念的产生
四、以权利能力为基础的人格技术的法律意义
五、结语:法律人格的“群体性”本质
论作为私法上权利的人格权
一、近代民法上的人格,是理性哲学对于人的本质认识的结果
二、与“人格”同质的“人格权”:近代民法的人格价值保护模式
三、作为“权利”的人格权:以权利模式对于人格权的重新解读
四、人的伦理价值“外在化”与传统民法人格构造的完善
五、人格权本质上属于私权,主要应由民法加以规范和保护
运动员人格权商业利用及其法律保护
一、运动员人格权商业利用的概念及范围
二、运动员人格权商业利用的法律性质
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及其缺陷分析
四、完善我国法律保护机制的几点建议
五、结语
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
一、权利:人与外部事物法律上的连接
二、权利与救济的分离:大陆法系人的伦理价值法律保护传统的形成
三、人的伦理价值外在化:现代社会人格权概念兴起的原因
四、摆脱内在化的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我国民法典的制度选择
关于人格、人格权问题的讨论
一、从“人格”的历史演进,看“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二、“人格权”概念辨析
三、现代社会中,“人格权”概念兴起的原因
四、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的模式选择
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
一、法律人格不平等与人格权的萌芽
二、法律人格形式平等和人格权的初步承认
三、法律人格趋向实质平等与人格权的进一步确立
四、加速人格权发展是对民法发展的实质性突破
五、结语:人格权发展理论对未来中国民法典的影响
试论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一、法人人格权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法人人格权的法律特征
三、多数国家或地区关于法人人格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四、我国关于法人人格权保护的立法与实践
五、立法建议
论文合作者
人格权篇
第六卷 农村农地篇
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土地财产权结构的变革
一、中国城市化须以土地财产权结构的变革为先导
二、农村土地财产权结构的变革须从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开始
三、农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变革是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农民从“村民”走向“市民”是我国城市化的核心:代结语
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设想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权利体系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独立性和组织建构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割理论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关于公有制下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立法问题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分解与保留——论农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构造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分解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保留
三、实现“三权分置”的法律构建
农业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研究——兼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一、在农村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
二、立法的进步之处
三、合作社立法的不足
四、简短的结论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理论简述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反思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立法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浅议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
一、先谈现状
二、改革方案
三、改革方向
四、改革选择:一定是由实践而来
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合作制与集体所有权
一、合作制是集体所有权产生的前提
二、集体所有权在合作社中产生
三、集体所有权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四、我国集体所有权状况分析
农村社会进步与合作社立法
一、国外合作社在农村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现状和对合作社立法的期待
论合作制与集体所有权
一
二
三
关于合
马俊驹法学文集是2021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马俊驹著。
得书感谢您对《马俊驹法学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