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

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重新定义以理性著称的启蒙时期为“情感时代”。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别为18世纪情感观念研究和18世纪小说文本解读。

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理性时代”的说法转移至“情感时代”;并从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以及私人社会形成的角度,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新的阐释。第一编的情感观念史梳理,为第二编的文学作品阐释建构一个坚实的语境,也使得著作同时体现了理论深度和专业文学解读的洞见,是一部学理性、深度和可读性兼备的人文思想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金雯,美国西北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复旦大学,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以网名“莫水田”在微博、微信公号、豆瓣等平台与英语爱好者分享语言学习心得,深受好评。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弁言

绪论 启蒙与情感:18世纪思想与文学中的“人类科学”

一 作为“情感时代”的18世纪

二 情感作为身心联合的表征

三 情感对启蒙主体性的威胁

四 启蒙“内心”观念的正反面:媒介化的自我

五 18世纪小说中的情感

关于文献使用的说明

第一编 18世纪西方情感话语的构成

第一章 何谓“情感”和文学情感研究

一 情感术语辨析

二 直观情感,或情感的“直观论”

三情感的“建构论”与不可名状的情感

四 专论“情动”

五 何谓文学情感研究

第二章 18世纪西方的情感话语I:道德哲学与美学

一 道德情感的诞生及其早期现代历程

二 从杜博的情感主义美学到18世纪德国美学中的情感观念

第三章 18世纪西方的情感话语II:历史社会理论经济学

一 18世纪“推测史”与社会理论中的乐观精神

二 18世纪经济学理论与不可见的“同情”

三 失败的崇高:启蒙时期情感观念的政治代价

四 乐观精神的悲观阴影

第二编 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情感

第四章 书写“真实内心”的悖论:18世纪情感文化与现代小说的兴起

一 作为文化史关键词的“虚构真实”

二 “内心”的早期现代文化史

三 现代小说的叙事史渊源

四 18世纪英语小说的读者和市场

第五章 克拉丽莎的忧郁:理查逊小说中的“私人”和“隐私”观念

一 书信体小说的改造与现代“私人”观念的形成

二 理查逊小说中“隐私”观念的萌芽

三 17世纪和18世纪女性作家的“遮蔽性修辞”

第六章 18世纪“同情”的两种面貌:菲尔丁小说中的“内心”

一 17世纪和18世纪哲学中的“同情”观念

二 菲尔丁作品中现代主体的悖论

三 聚合式同情:穿透人心

四 间离式同情:情感的蔓延和人心的隔膜

第七章 具身性同情:斯特恩《项狄传》与现代公众建构

一 18世纪英国的通俗文化与小说的位置

二 《项狄传》中的动作 体态与情感交流

三 重塑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斯特恩的“活力论”生理学

四 斯特恩对通俗文化身体技术的反思和批判

第八章 忧郁与执念:斯特恩《项狄传》中的“英国病症”

一 启蒙时期忧郁观与幻想理论的关联

二 作为忧郁症候的离题叙事

三 作为忧郁解药的离题叙事

第九章 同情与恐惧:18世纪晚期英国小说中的情感实践

一 感伤小说的分化

二 哥特小说中的否定性情感:恐惧和哀伤的建构

三 恐惧与感伤的融合:奴隶叙事

四 18世纪末女性作家的情感教育

结语

引用文献

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是202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金雯。

得书感谢您对《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理智与情感(英文原著版) 电子书
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本书为英文原著版。
“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 电子书
本书着重研究梁启超“新民”文学启蒙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作者从梁启超政治启蒙的整体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以文学作为启蒙方式的话语逻辑、话语形态、话语内涵和话语价值导向,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的,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内在的“教化”逻辑,并确认梁启超文学启蒙话语作为古典“诗教”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中介的重要意义。
我的第一套音乐启蒙书:西方音乐家篇 电子书
本书为孩子们讲解了各时期代表性音乐家的生平脉络和重要作品。
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启蒙实践研究 电子书
展现新文学创作的各种现代性实践形态,剖析新文学批评的现代性实践属性。
思想型的作家与思想型的学者:王富仁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电子书
王富仁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和坚定的勇气,在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他所提出的“思想革命的镜子”、“回到鲁迅”、“新国学”等构想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研究史上不可绕过的学术高点,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本书将“思想性”视为王富仁与现代文学的精神契合点,无论是王富仁本身的研究特点和研究风格,还是鲁迅、胡适、曹禺等王富仁研究的对象,极富“思想”性都是他们的共同特性。本书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