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

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将近代北京置放在近代中国大历史的框架之下,截取若干典型事件、现象与文本,通过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多维视角透视,交织呈现北京从一座传统帝都到近代城市演进过程中的纷繁画面。

内容简介

本书具体内容涵括20世纪初期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初步启动、二十年代北京知识群体面对时代更迭时在思想与行动上的选择、国民党新政权建立之后对北京的政治与文化改造、三十年代北平发展路径的新规划、消费空间与城市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抗战时期北平的文化生态等。

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伟,1979年生,内蒙古通辽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关注领域是民国政治文化史、近代北京城市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导言

一 新旧交争的历史时刻

二 政治与文化的缠结

三 近代史与城市史的交织

第一章 近代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最初图景

一 管理体制变革

二 市政基础设施

三 文化新风向

第二章 城市形态演变与人口增长

一 清末民初北京人口变动曲线

二 人口密度、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

三 阶层分化与空间区隔

四 旗人生计

第三章 1920年代北京的文化环境与知识群体南迁

一 新文化运动落幕之际北京大学的学术危机

二 薪潮、教潮、学潮:潮起潮落

三 “逃离”北京

四 知识群体南迁与中国文化格局重组

第四章 国民党组织在北京的早期发展

一 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北京党务逐渐恢复

二 孙中山入京与国民党在京组织的进一步分裂

三 从学生运动到市民运动

第五章 1928年京津易帜与国民党人的北京论述

一 国都之争与国民党人的北京观感

二 易帜之后国民党人的“旧都”刻画

三 南北之见

第六章 涤荡旧京

一 仪式展演:胜利者的自我书写

二 “非除旧无以布新”

三 旧京依旧

第七章 从“中心”到“边城”

一 潮流更易,景象全非

二 如何“繁荣北平”

三 中原大战之后北平经济渐有起色

四 袁良与城市重振

第八章 消费空间与北京文化新秩序的构建

一 王府井:民国北京的都市景观

二 天桥:平民社会缩影

三 摩登与粗鄙:一座城市的双面叙事

第九章 1930年代城市书写中的“旧都”北平

一 “大家闺秀”与“摩登女郎”

二 古城与洋场

三 北平的“地道精神”

第十章 抗战时期北平的文化生态

一 殖民宣传管制体系

二 殖民主义教育

三 文学创作

四 留平人士的文化活动

附录 近代北京史研究的方法审视与境界提升

一 近代北京史研究的追赶之势

二 多学科方法的融汇与碰撞

三 国家视野与地方视野

四 如何深化近代北京史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建伟。

得书感谢您对《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电子书
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电子书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书中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电子书
本书考察了从先秦到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生态和文化从相对独立到形成并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书中围绕当地国民身份的转变、近代教育的兴起、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进行讨论,进一步论证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属性过渡与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在内地化、近代化和西方化的过程中,与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相交织的情形,进而分析和反思青海河湟地区作为民族边疆地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 电子书
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媒介与权力关系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