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研究

意识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当前关于意识的心灵哲学研究道路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道路分别进行了考察,论析了各自研究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

内容简介

意识问题在当代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也属于这个世纪人类想要攻克的科学难关之一。

目前主流意识研究领域存在着两条相互独立的道路:心灵哲学研究道路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道路。但是,一般认为,当代绝大多数关注意识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持有如下基本信念:意识与脑神经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当代关于意识的争论可以聚焦到如下两个关键问题上来:意识与脑神经活动的关系如何?意识产生时,与之相应的特定脑神经活动的具体机制如何?宽泛地说,哲学家更关心前一个问题,而科学家更关心后一个问题。

本书归结出了困扰当前意识研究的三大困难(非分析性困难、非还原性困难、主体性/私密性困难)。然后,尝试将特定的哲学分析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新近成果相结合,设计一种复合方案来处理这三个困难。如果该复合方案确实有效的话,那么就表明,一条结合哲学分析方法和经验科学研究手段二者优势的新型意识研究道路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简介

作者王晓阳,江苏泰州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后,美国罗格斯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系访问教授,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兼)。

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月刊》等重要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篇 现状与困境

第一章 意识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一、只能描述,不能定义

二、一个不合适的研究对象

三、神秘的“经验”

四、喋喋不休的“什么”争论

五、一堆神经细胞

六、“怪人”

七、量子意识

八、超级计算机

九、蚕食意识难题

十、哲学靠边站

十一、小结

第二章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意识研究状况

一、建构块进路

二、统一场进路

三、两条进路之比较

四、小结

第三章 当代心灵哲学的意识研究状况

一、意识研究中的四种态度

二、奇特的“暧昧现象”

三、积极面对问题

四、小结

中篇 新论与出路

第四章 开辟意识研究的新道路

一、为何要开辟意识研究的新道路

二、意识研究中的三个主要困难

三、意识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立场

四、处理困难1和困难2的认知神经科学建构理论

五、处理困难3的复合消解方案

六、私密感受论证

七、小结

附录:非主观的心灵

一、导言

二、激进主义

三、保守主义

四、非主观的心灵

五、结论与遗留问题

第五章 遗留问题与意识之谜

一、问题与谜

二、值得关注的遗留问题

三、意识之谜

四、小结

下篇 应用与展望

第六章 三个应用

一、重构私人语言论证

二、他心问题与可想象性论证新解

三、指称固定何以可能

附录:为他心辩护

一、引言:他心问题与怀疑论

二、应对怀疑论的进路之一:推论主义

三、应对怀疑论的进路之二:非推论主义

四、处理他心问题的复合方案

五、结论

第七章 启示和展望

一、启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意识研究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晓阳。

得书感谢您对《意识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
沉默的艺术:意识科学基础理论 电子书
本书将第一次立足于数学物理,以较明确的方式尝试回应以下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意识?意识的生物学起源是什么?未来的机器人是否有意识?
“精神分析+马克思”理论运动的当代效应——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电子书
在西方激进理论界,齐泽克以“拉康+马克思”的理论模型“暴得大名”。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
舍勒文集: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电子书
本书作者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
为何我们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强迫性重复背后的无意识 电子书
为什么即使痛苦,我们也总是不自觉地陷入相似的困境?为什么我们会在关系中不断寻找初恋爱人的影子?为什么选择熟悉的事物会让我们无比安心?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比追求快乐和满足更强大的无意识驱动力——重复。无意识中生命的力量,可以驱使我们安心地重复快乐行为,并在不断的重复中塑造自我,建立稳固的身份认知;然而,无意识中死亡的力量,会让我们强迫性地重复错误,反复经历创伤。作者将在本书中带我们一起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