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墨戏属于文人画的传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有现象。
内容简介
本书以墨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中国古典美学、西方艺术理论、文艺美学等理论,对墨戏从名实考辨、脉络梳理、成因探析、美学特征及哲学价值五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研究,旨在揭示墨戏在中国绘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原其本来面貌,同时针对历史上对于墨戏的曲解与误判,尝试予以其客观的评介与判断,进而深化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谷疏博,1991年生,黑龙江大庆人。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专业博士、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兼任《中国艺术报》特约撰稿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书画美学、影视传播与传统文化等研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艺术评论文章40余篇,曾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星光电视文艺论文一等奖及三等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5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序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综合性研究
(二)思想研究
(三)艺术研究
(四)个案研究
三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四 创新性与研究方法
(一)创新性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墨戏的界定与内涵分析
第一节 墨戏的词源学考察
第二节 墨戏的内涵
一 墨戏之“墨”
二 墨戏之“戏”
三 以“墨”为“戏”
第三节 与“墨戏”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 “墨戏”与“工笔画”“文人画”“大写意”
二 “墨戏”与“逸品”
小结
第二章 墨戏的发展历程(上)
第一节 以“士气”建构的墨戏
一 文同墨竹率先具备墨戏资格
二 苏轼与米芾不同的墨戏观
第二节 “粗笔狂逸”的墨戏
一 禅僧墨戏的发展与影响
二 粗笔在墨戏人物画中的发展
第三节 墨戏的格法化
一 赵孟頫以“古意说”“以书入画”变革墨戏
二 高克恭将“米氏山水”图式落实
三 倪瓒墨戏:荒率苍古的淡墨闲逸
四 吴镇墨戏:逃遁中的心性自适
小结
第三章 墨戏的发展历程(下)
第一节 “四君子”作为墨戏重要题材的发展
一 “湖州竹派”等:墨竹
二 仲仁、扬无咎、王冕等:墨梅
三 郑思肖、赵孟坚:墨兰、菊
第二节 墨戏变革——大写意
一 徐渭:对墨戏技法的变革
二 八大山人:对墨戏的提纯与收摄
第三节 画论中对墨戏观的高扬
一 董其昌“南北宗”论:夯实墨戏的合法地位
二 石涛《画语录》:对墨戏理论的全面总结
第四节 “士气”渐消下的世俗墨戏
一 扬州八怪:风格迥异的多元化墨戏
二 高其佩“指头画派”:身体的“墨戏”
三 “墨戏”的黯然退场
小结
第四章 墨戏成因之探析
第一节 人文精神的高涨:北宋“士”阶层的变迁
第二节 苏轼“士人画”理论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绘画工具与材料的变迁
一 墨
二 纸
三 笔
小结
第五章 墨戏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不可模仿性
一 “兴”作为墨戏的创作动因
二 墨戏对于不可模仿性的体现
第二节 尚奇
一 “奇”作为古典美学范畴的逻辑生成
二 墨戏尚奇倾向的理论渊源
三 “奇”在墨戏中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诗性”的外显
一 “诗性”的内核:沉浸于想象并表达思的本质
二 简化:“想象”的生成路径
小结
第六章 墨戏的价值
第一节 画不在画 而在我
一 “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
二 墨戏在于表达“我”的情感
第二节 我不在我 而在天地
一 “我”的情感通向宇宙天地
二 “我”借“墨戏”实现对宇宙本质问题的探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墨戏研究是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谷疏博。
得书感谢您对《墨戏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